信願法師:【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十)

  【觀經四貼疏講義】《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七門料簡之和會門(十)

  【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然初地四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豈藉韋提致請方得往生也?返對上中竟。】

  以《觀經》上品中生這段經文來證明,上品中生能往生的,同樣是佛去世後的大乘凡夫。這上品中生行者,他的修行造作,與上品上生的行者來比,比較弱,所以疏文善導大師才會說「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致使在臨命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化佛來迎接的數目多少有差別

  我們若看《觀經》上品上生與上品中生經文,這行者臨終往生的時候,化佛現前來迎接的數目不一樣。若上品上生的行者往生,在他們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化佛來迎接的數目,化佛就無數;若上品中生的行者臨終時要往生阿彌陀佛與化佛來迎接,化佛是千化佛。「無數」與「千」來比,當然「無數」就多很多。「千」是有一個數目,「無數」就是無量的數目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迎候有異」,化佛迎接行者數目多少有差別

  「然初地四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如《華嚴經》說,乃是不可思議」,初地的菩薩,能在他方無量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很不可思議,怎麼還需要借著韋提希夫人的致請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所以上品中生,也不菩薩往生的,是大乘凡夫往生的。

  【次對上下者:】

  接下來說上品下生。

  【諸師雲:「是種性以上至初地以來菩薩」者,何故《觀經》雲:「亦信因果」。雲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一時授手,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諸師判定是三賢位和初地菩薩往生的。善導大師引用上品下生的《觀經》經文,來論破諸師的錯誤。《觀經》說「亦信因果」。亦信因果這個「亦」字,就是或信、不信,就是有時信、有時不信其心不定。經文又說「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善導大師疏文說「唯有此句,以為正業」,就是發無上道心是往生的正業。「更無餘善」,上品下生的人他沒有修什麼樣的善,只有發無上道心。將「發無上道心」造作之業,迴向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命終之時阿彌陀佛與化佛、菩薩大眾來迎接,往生西方佛國。

  【以斯文證,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若論此位中菩薩力勢,十方凈土,隨意往生,豈藉韋提為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國也?返對上下竟。】

  以《觀經》上品下生這段經文證明,上品下生,是佛去世之後一切發大乘心的眾生往生的,不是三賢位的菩薩也不是初地位菩薩往生的,不是!

  「若論此位」,就是三賢位的菩薩。「力勢」就是三賢位菩薩或初地菩薩功德力、威勢力。「十方凈土,隨意往生」,怎麼需要再藉韋提希夫人為其請佛,勸生西方極樂凈土呢?不用!所以上品下生,也是大乘凡夫往生的。

  【此之三品,去時有異。雲何異?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

  「即此三品」,這三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去時有異」,就是這三品行者,在臨命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有所差別。是什麼差別呢?上品上生的行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報身佛與無數的化身佛來迎接往生;若是上品中生的行者,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佛與千化身佛迎接往生西方;若是上品下生的行者臨命終,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佛與五百化身佛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往生的時候,因為機——眾生行業不同,所以感召臨終化佛來迎接的數目不同。

  「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耳」,就是因為三品行者,在修因有強與弱的差別,所以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化佛來迎接才有目的差別

  在這里,也給念南無阿彌陀佛信受本願的行者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一心信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凡心佛心是同心;將來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是以他受用報身佛來迎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我們的心與佛心相應相契,現在當下就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的慈光照耀之下,這就是《觀經》所說的:

  【阿彌陀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信受阿彌陀佛本願的行者,就是最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當然凡心佛心相應一體,將來臨終阿彌陀佛的報身佛來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下身相、威神、功德光明,與菩薩都一樣,非常殊勝因果。念南無阿彌陀佛,得到成佛果報,就是如此。

  時間也到了,在此信願祝福四眾佛弟子,當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