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就沒白活

  《楞嚴經》住世就代表佛法的住世。

  什麼叫正法住世?正法住世就代表成就成就就是住世。有了《楞嚴經》我們就能成就,沒有《楞嚴經》就不成就正法住世就代表了我們有成就因緣,這個因緣特別殊勝,所以《楞嚴經》叫「開悟楞嚴」。

  什麼是開悟呢?開悟就是成就,就是當下成就佛法不像外道法,修一個,增加一個。佛法是減法,就是不斷地減,去毛病、去習氣。因為佛性不生不滅的,不是修成的。就像虛空一樣,虛空不是修成的,所以說虛空不爛。如果是修成的,它必然有毀壞的時候。《楞嚴經》也反覆強調這個問題,可修之器無不爛,虛空就是不爛,不爛就代表了我們的佛性

  我們的佛性本來是不增不減,不是修成的,是現成的。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楞嚴經》的修行方式去做就能很快地得到《楞嚴經》上所說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開悟開悟才是真正的楞嚴大定

  我曾經跟他們講過,「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嚴經》,你就沒有白活。」何況誦七天《楞嚴經》,這非常了不起,因為它是一個無價之寶。無價之寶在什麼地方呢?每一個字都是無價之寶,每一句話都是無價之寶。因為佛在因地的時候,曾為半句偈子捨身。為了半句偈子為什麼可以捨身呢?因為他掉了我執和法執,所以他證道了。半句偈子可以讓我們舍掉法執和我執,能破除我們的迷惑顛倒,讓我們從夢中醒來,能夠證道。半句偈子都可以證道,《楞嚴經》又有多少句話!所以完全夠我們成佛用的,每一句話都夠我們成佛的。我們掌握了這么多的無價之寶,太難得了。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說明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是不斷地修行,不斷地努力,也是見過佛的。如果沒有見過佛,沒有這種善根你是不可能讀誦《楞嚴經》的。《楞嚴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無價之寶

  有人對楞嚴經》提出了很多懷疑的問題,這是難免的。因為《楞嚴經》講了最真實道理,一般的眾生很難有所了解的,所以有很多的疑問,這不奇怪。還有一外道害怕,因為他不能理解。由於不能理解和害怕他就誹謗《楞嚴經》。這都不奇怪,因為眾生業力就是這樣,對真正的佛法他是不會知道的。只有佛才有這樣的大智慧,留下了這無價之寶直截了當地就把我修行的道路給指出來了

  道路在哪呢?每句話都是道路。它深深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我們不斷地按照《楞嚴經》的思惟去正思惟。你如果正思惟,有時候你可能連《楞嚴經》還沒有看完,你就開悟了,就證道了。有可能你看到《楞嚴經》前面第一卷「七處征心」的時候,佛就現前了,它有這么大威力。何況我們能夠嚴持戒律,而且又能夠不斷地努力修行,所以我們是應該能夠見道的。《楞嚴經》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聽說大家誦《楞嚴經》,很生歡喜心。那是無價之寶,這個我多少有點體會。

  我在出家前就看《楞嚴經》,那個時候可能總共沒看過兩卷吧。我看的方法是怎麼樣的呢?就是看一段如果不明白,放下,再重新看。佛講的這么明確的道理,為什麼我不明白?我就過了再重新看,幾句話,看過了再重新看,就反覆地這么看。我想:我反覆地看,一定會慢慢地明白佛說的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看法,這種看法不允許看解釋的。

  我們大家有時候看《楞嚴經》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都喜歡看解釋。這個解釋是不能看的,解釋是別人的成果。就像飯似的,是別人的飯,別人吃飯別人飽,他替代不了我們。我們必須自己吃飯自己飽,所以我們就應該不看解釋,直接看原文。原文就是磨刀石啊,每句話都是磨刀石。

  我們這把刀為什麼不快?就因為沒有在磨刀石上磨過,所以它不快,不能斬斷無明。想把無明斬斷,必須在這個磨刀石上反覆地磨,一直到給它磨快了。如果你看了解釋,你就不再磨了,已經開小差了,所以我們就失去了磨刀石的作用。這個體會供養給大家,大家可以參考,去體會。

  解釋在什麼時候看?當我們看到要起煩惱的時候。這個問題我確實弄不明白了,這句話文字是什麼意思,確實不清楚的時候,這時候稍稍看一眼,馬上就放下,不能再看了

  看經必須掌握方法。《楞嚴經》我們一定要把它利用好。並不是去掌握它的文字,而是用它來修我們的心,去掉我們的知見,入佛知見這是很重要方式這是我們修行楞嚴經》應該注意的問題。

  七天下來,大家有了很多的體會,不是這時就完了,我們平時每天都應該看一段。原先我在蓋縣茅蓬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看一段。這段時間也可是一個小時也可能是半個小時。看《楞嚴經》必須得這么做才能慢慢與道相合。當然,大家這七天打七下來,有很多人可能已經有了很大的境界,可能也有開悟的,可能有更深的體會。這我就不太清楚了,主要是暫時地談一點小體會來供養大家。

  這個《楞嚴經》它整個是為楞嚴咒服務的。楞嚴咒深深的意義就是整個的《楞嚴經》,《楞嚴經》就說明了楞嚴咒的深深的意義。它有多大意義呢?《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就是十方如來都要楞嚴咒的清凈而成無上覺、成佛的,哪個眾生成佛都離不開楞嚴咒。這里有一句話應該注意,就是「乘此咒心」。這個咒心是指什麼說呢?並不是指哪一段的楞嚴咒說的,是指受持整個楞嚴所得到的清凈心,簡稱為咒心。

  現在有很多人,就對楞嚴咒提出了一個咒心的問題,說誦哪段為楞嚴咒心。有的說後面那一段是,有的說前面頭一句話是。我的看法:哪句話都是它是受持整個楞嚴咒,所產生的清凈心為楞嚴咒心。不能把它割成哪一段,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意義,每一段都可以成佛,每一段都可以反映整個楞嚴咒的深義。但是楞嚴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咒特別長。長是它的特點,這就說明了楞嚴咒有深深的意義,長就是深的意思。

  為什麼楞嚴咒要長呢?因為我眾生業力深、無明厚,所以楞嚴它就深、就長。它是根據眾生業力而說的。楞嚴咒能破除我們的無明,能破除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能破除我們的五陰區。它是一把真正的快刀,能斬斷我們的無明,所以大家應該長期地去誦持楞嚴咒。

  據宣化上人講,濟公活佛就是專誦楞嚴咒。我們都知道濟公活佛確有其人,而他那種瀟灑、很自在地度眾生,具有很大的神通本領,就是靠楞嚴咒。宣化上人也講,說:「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本領和神通,能給人看病,一拍就好?也就是不斷地誦楞嚴咒。它能滿眾生一切願,令眾生生起善根來」。

  舉個小例子:咱們大悲道場——那是剛接大悲寺不長時間,大約一兩年的時候。有一個專門信「仙」的人他就被這個所謂的「仙」也好、外道也好,折磨得每天都要跪在床上。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跟這個「仙」就對話了,他說:「你別來折騰我,你應該找妙祥師父去。」

  原先咱們這個山上道教、有狐蟒蛇仙,後來咱們都把它撤了,都給它清除了。他說:「這個事不是我做的。」意思是妙祥師父做的。「你去找他,你不要找我。你老折騰我,我受不了。」那個所謂的「仙」就跟他說了:「我去了,但是找不著那個地方。那滿溝(註:大悲寺所處的山被當地稱為「溝里」)全是紅光,這紅光把整個溝都罩住了,我進不去。」咱們自從接了大悲寺,一直都是每天誦十遍楞嚴咒,所以說這個楞嚴咒的威力不可思議宣化上人曾經講過:誦楞嚴咒就等於千朵紅蓮護住身,真實不虛啊!後來這個消息慢慢傳到我這里,這才明白確實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每天都要誦十遍楞嚴咒,有多少魔事都因為有楞嚴咒的關係而轉化了,所以說楞嚴咒是無價之寶印光大師也講過,修凈土的人如果想要閉關,必須早晚楞嚴咒。如果不會怎麼辦?照本念,這是印光大師所講的。所以說,不光是修凈土要誦楞嚴咒,修禪也要楞嚴咒,修密也得楞嚴咒。如果想坐道場,不誦楞嚴咒,無有是處。你想遠離魔事是不可能的。

  楞嚴咒的最大一個作用就是降伏慾望。我們修道最大的難處就是降伏慾望。雖然我們不斷地努力,但是由於我們業力關係,要不斷地翻出一些種子來。一些習性要不斷地現前,這種習性你想怎麼克服它?有時候你甚至用種種的方法都很難降伏,而且就算降伏了,有時候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楞嚴就不一樣,如果誦楞嚴咒,就幾句話生起的這種慾望心馬上就沒了就像火被這一團冰雪一下就澆滅了。《楞嚴經》上講,如狂風卷細沙,了無痕跡,沒有了,所以說這是無價之寶。咱們修道人一定不能離開楞嚴咒。

  楞嚴咒還有一作用,就是能懺悔。我們戒律上有不清凈的時候,要靠各種方法來進行懺悔。《楞嚴經》上講了:比丘比丘尼犯了四棄、八棄,都可以通過這個《楞嚴經》、楞嚴咒來懺悔的,了無痕跡,這非常殊勝。你修道沒有這個楞嚴咒的保障,你是修不成的。所以說,它是個無價之寶

  另外,我也談一談自己的一點小體會吧,和修行方式。你們當家師知道,我在本溪閉關三年。這閉關三年也就是專修的楞嚴咒。這個楞嚴咒,我是那樣修的:第一天要誦一百零八遍楞嚴結界。就是閉關的時候要結界,應該把周圍變成金剛地,一切都能夠有諸佛菩薩、還有一護法來護持你,讓你能夠按照你的願望來完成修行。所以誦一百零八遍楞嚴咒來結界

  結界以後,第一個七天就是誦楞嚴咒其中的一段,可以誦後面的一段,也可以誦前面的一段,找出其中一段。這一段就是比較容易背誦的,可以選擇一段,專門誦這一段,晝夜不停地誦。誦這一不允許坐著,只允許立,立七天七夜。第二個七天,就是按照《楞嚴經》上專門修楞嚴壇的這種方式,應該專誦菩薩戒里的十大願,要誦七天七夜。

  頭一個七天,站著的時候,有時候身體往後跑、往後跳。往前走一走,它突然蹦起來往後跳。有時候一下沖動就奔著這個炕去了那時候有個小炕,還不大點。整個人就像一枝箭似的,一下就竄出去了。但是不管它是往後蹦也好,往前竄也好,都不會受傷的,很有點意思。發現有很多功能,原先都不知道,它可以跳起來往後跑。原先光知道車有倒車,人還可以往後跳,這是原先沒發現的。

  誦菩薩戒里的十大願非常好,不斷地發願、不斷地誦,一連氣誦七天七夜。這個完了以後,第三個七天,再誦整個楞嚴咒,要誦七天七夜。站著的時候就不允許坐下,除了吃飯坐下來,其它時間就不允許坐下。等到坐下的時候就不允許起來,除了你去方便,除此之外就不允許起來,一直坐著

  不斷地誦啊,有時誦得口腔潰瘍犯了那時候還沒有葯,有時候就用牙膏抹。那叫什麼牙膏?丹東產的康齒靈。等到康齒靈沒了,怎麼辦?上外面撿康齒靈的皮來抹,拿水涮一涮。有時候楞嚴咒都誦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誦一句就得抹一次牙膏。因為口腔潰瘍太多了,剛止點疼,誦一句,馬上又疼了,就是這樣。口腔潰瘍葯,那時候有幾塊含片,這含片有時候都得含一點馬上就得拿出來,馬上就得放下再誦咒,誦完咒再含上,含上再拿下來。有時候這一片含片其中的一半,就得留給打下個七用,沒有葯。

  那時候打完七,一看這個衣服前襟淌的全是牙膏沫。那口水不斷地往下淌,但它淌它的,我誦我的,兩不相干。你疼你的,我誦我的,疼和我沒有關係我這個心必須在楞嚴咒上。有時候誦一誦就困了,睡著了,不知道了那時候沒有電燈,全是點蠟燭蠟燭也是不多的。有時候點那個蠟燭,頭一低就把頭發燒了,就是帽子也燒了。有時候把眉毛也燎了,等燒疼的時候才知道,這是頭低到蠟燭去了。所以說那時候很有意義

  經過這二十二天的努力以後,然後靜坐一百天,晝夜坐著不允許躺著,要坐一百天。坐著就不允許站著,或上地上溜達。我們有時候就想出去上外面看一看,那都不允許那時候那個小房都有尺寸的,很窄,而且窗戶都用灰袋子紙擋上。上面只留一拃大左右的空間透點光,其它都是擋上的,不允許看外面的風景。每天只能跟耗子做伴。(編者註: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張開後,兩端間的長度。)

  經過這樣一百二十二天,這為打一個七。在《楞嚴經》上講,一個七下來以後,如果授戒十師清凈,可以證到初果阿羅漢,所以說這是非常殊勝的。那時候三年期間正好打了八個楞嚴七。按道理,那個時間能打九個,但是九個打不了,因為四個月為一個七。打了一個七以後,要洗洗澡、剃頭、要縫補衣服的。每個七下來,那衣服都碎得成條了,所以要利用這十天時間處理這個事情。這十天也得打坐也得修行不允許躺下,但是可以洗澡啊、剃頭啊、縫縫衣服,可以處理這些事情。因為每天還要修行,不能過多地做這些事情要有連續性,什麼事情不做,就一心的辦道。

  正好是三年期滿就出關了,後來從那兒行腳到了營口。那時親本也去了,親道也去了,迎接我出關。那時候親道跟我還挺不客氣地,她一看這個出關的師父怎麼埋埋汰汰的,也沒放在眼裡。

  這個楞嚴是非殊勝的。佛法就是讓我們能夠速速地成就楞嚴咒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們現在有這個因緣,應該了解這個情況。我們將來機緣要建立楞嚴壇場,專門修楞嚴,打楞嚴七。不光是比丘能打,比丘尼也能打,包括居士也能修。它是我們末法時期最好的一個無價之寶

  那時候很有點意思。原先有個居士,還有這個本溪居士,我即將閉關的時候,起先選個地方,想閉關多長時間也不知道,也沒有準備。這居士說了:「師父要在閉關,要閉關三年。」她給我喊出三年,我說:「好,那就三年吧。」就閉關三年

  還沒閉關時,這蘇居士說:「師父,你得止語啊,一天講得累了。」有很多居士上山,她一看我老講,說講得累了,得止語了。我說:「好,那就止語。」所以這三年多止語也是她告訴我的。剛開始還沒有說常坐不卧的,有居士上山,這些居士就在外面說:「哎呀,師父可有修行了,成天是不倒單啊!」我一看,他既然給我喊出來,那我得做呀。要不出去以後和他說話不相應,這不是犯妄語嗎?所以就不倒單,就這么坐了三年。所以說,有時候這個怎麼修行很有意思,只要你好好修行,所有的眾生菩薩都護持你。他會幫你主意的,也會告訴你,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們很輕鬆的。

  閉關的時候從來沒缺過吃的,而且還吃到很多沒吃過的東西都是很好。所以說這個《楞嚴經》是無價之寶,龍天都護持,所有人都護持。我們今天能夠學《楞嚴經》,誦楞嚴咒,我們是太有幸了,所以大家要好好努力。關於《楞嚴經》這個修行方式簡單地給大家介紹這些。

  另外,我想給大家講《楞嚴經》里的一句話。這句話很重要。哪句話呢?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句話在《楞嚴經》中占很重要的一個地位。我們現在犯了楞嚴經》中所說毛病,我們的眼睛看到什麼東西馬上就明白。

  (師父舉起一隻手)

  親道你說這是什麼?

  一尼眾:《金剛經》。

  這個呢?(師父的手換了一個方向)

  啊,這就不認識了。這個就不是《金剛經》了?你說說,這是什麼?坐著,不用動。

  一尼眾:一切唯心造。

  她說是一切是唯心造。答得都不錯,看來《楞嚴經》沒白看,這還有點層次。但是你怎麼說,你眼睛都看到了。既然你瞅著這個物,就說明我們這個眼根沒有離開這個物,這就叫知見立知。你所見的,你馬上知道,就產生了你的知見你認為的。我們見到人,知道是人,這就是我們的知見,這就是我們的眼根。我們看到什麼東西,見到什麼東西,認識,這就是眼根。六根對六塵,產生了六識。

  當我喊你「親道」,你耳朵能聽到是我喊你的時候,這就是耳根這就是知見立知。我們為什麼不能得道,就是因為我們有了眼根、耳根……這六根的作用。我們修道,不光看到別人的長處,有時候也看到別人的短處你看長處都已經錯了,何況看別人的短處那是錯上加錯。「知見立知無明本」哪,那是無明。我們眼根所觀察的一切都無明,我們耳朵所聽到的一切都無明。有時候表揚我們,生起歡喜心,那也是無明;批評你,生起了嗔恨心,那是無明無明

  有的人問:「為什麼師父那是無明無明?』」因為無明有多種層次,大約要分五種層次,這個不深講。雖然層次不同,但是整體都叫無明。我們所見的一切色相,那叫堅固妄想,是最大的一個無明,特別堅固。這個無明你不破,你不成道的,首先得從它入手。

  我先說一說,我們怎麼樣從眼根入手來修這個道。因為我們眼根不斷地放逸,不斷地往外瞅、觀察,見一切事物都有一個分別心,這是不行的,所以必須把眼根收回來,不要瞅。

  怎樣不要瞅?只要我們出這個門檻,就把頭低下,不管是上哪去,就是十幾步道,眼睛也要低下,不要分別。就瞅多大地方?卧牛之地。不要瞅,耳朵不要聽,也不要聽別人說什麼,這樣不斷地用功。回到屋裡也是,不應到處亂看的。這個眼睛動作一定要很緩慢,需要瞅的時候我們瞅,不需要瞅的時候不瞅。

  曾經有一禪師,是來果老和尚。住在禪堂,一次有個侍者站在方丈室門口,他在這個門口過的時候,只是往門口瞅了一眼,叫侍者說了一頓:「你太放逸了!」就這一眼都叫放逸呀!他打七幾個月下來,不知道禪堂里的釋迦牟尼佛長的是什麼樣,有沒有鬍子。人家問他說:「那佛有沒有鬍子?」「不知道。」他連佛像都沒有瞅。

  我在山寺的時候,它後邊有一戒壇,同在那個院里。除了受戒時候我進了那個壇,在受戒之前,我從來沒進去看一眼,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就在那個院里住也沒有去看,天天擱那兒走也沒有去看。很想去看,但是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去看。

  我們每走一步的時候都要攝心,都要把眼根收回來,把耳根收回來。這樣不斷地走,在行走期間,甚至你就可以入道,所以這是殊勝方法。我們大部時間都在走上,而且有時候放逸了,這是個浪費。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夫都要撿起來,不光打坐時我們要攝心,念佛時我們要攝心,就是走道時我們也要攝心,吃飯時也要攝心。凡是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要攝心,這才和道相應。

  我們知道,知見立知無明本。我們所有的眼根、耳根都要收回來,特別是互相不能看毛病這是最大的弊病。我們好尚不追求,何況壞?更不能去追求了。我們有的可能有層次,有的可能還差一些,但都應該知道,一念心動馬上就是生死輪迴,何況我們平時再起很大的無明那就不應該了。所以互相之間共住,第一個要改的毛病,就是不要看別人的毛病,應該是多互相理解、互相幫助,這才行。如果你的心攝住了,外面的人找不到你了,所以他就不會產生毛病。因為你攝不住,他就產生毛病

  修行這個眼根很重要。原先在蓋縣茅蓬的時候,那茅蓬還沒蓋,在山底下住的時候。有一天我來回上下山,這一腳就踩到這個牛糞去了。踩到牛糞的時候,他們就笑話我,當時我就不清他們笑話我什麼?他們說我牛糞上了。我把這個鞋脫下來,看一看這鞋底下到底是不是牛糞,但我看這鞋底下就是黃泥,不是牛糞。等到下午的時候,一腳又踩到那裡去了,還是那個地方。過後我又看一看,還是黃泥。只要我們把心攝住了,牛糞它也會變成黃泥的。如果你的心攝不住,就是黃泥也會變成牛糞的。所以說攝心有好處

  我跟大家講了這個道理知見的問題。我們修行一定要破除自己的知見。你所有的想法都是知見你現在思惟的一切方法都是知見都不是佛的知見你這都是無明本」哪。「哎呀,我的想法可對了,可好了。」「我今天想吃這個菜,明天我吃那個菜」,這都是無明;「想穿這個衣服」,這也是無明;「我想去參學去」,那也是無明;「明天我要管誰」,那也是無明;「我不服誰管」,也是無明。你起心動都是無明

  你知道了無明,才知道怎麼去下手去做。連無明都找不著就像敵人在哪都不知道,你怎麼去消滅他?所以你必須知道敵人在哪,你才能修行。我們有時候盲目地修行,東一頭,西一頭,一會兒抓住了,一會兒放下了。有時候用無明對付無明,這就不正確了。所以說,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無明,我們才好用心

  佛在《楞嚴經》中「七處征心」,就是不斷地講出什麼是我們的心,同時又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明。只有知道無明的時候,你才會用心。這個「七處征心」不是講了嗎,心不在外,也不在內,也不在中間。所以說這個「七處征心」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反覆地看,不要自以為明白了就不看了只要你開悟,你永遠不明白這個心在哪,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這個。

  當知道我們的心是無相的,是無住的,再知道什麼是我們的無明,這時候我們就會更好地去修行念佛了。我們念佛有時候往往都是以有求心去念佛,所以你就變成有相的念佛。有相的念佛功德就小得多,不是沒有功德也有功德,但要小得多如果你無相念佛,那可就叫念佛了。我們的心也就開了念佛聲音也會很洪亮,很真實,而心裡又寬闊,而且不著急、不上火,越念越清涼就會把我們這句佛號種子種到了種子識里。

  ——妙祥法師於二〇〇四年十二月為寶林寺尼眾開示

  (每天多念誦文殊菩薩心咒,增長甚深智慧文殊菩薩心咒:嗡 阿 若 巴 扎 納 諦ong a ra ba zha na di)

  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我等眾生,皆共成佛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