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與佛舍利的考古發現

舍利與佛舍利的考古發現   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由法門地宮出土的佛指真身舍利,從西安啟程赴台,在台灣的各大主要城市展開為期37天的供奉瞻禮。這一牽動兩岸佛教界,重大的宗教佛事活動,倍受矚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舍利二字,從廣義而言是指屍骨,可是屍骨人人皆有,卻不能說舍利人人皆有。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早已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高僧圓寂後遺留下來的身骨、頭發遺體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金光明經》卷四雲:“舍利者,乃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雲:“供養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乃至苦盡故” 。故而,舍利作為佛教中的聖物,受到了特別的尊崇。   舍利的種類,依據經典所說,有兩種分法。《浴佛功德經》中分舍利為二:   1.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即指佛陀修行證道高僧的遺骨;   2.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指佛所遺的教法戒律,永住於世,可為眾生作依止,故相對於身骨舍利而稱之法頌舍利,或略稱為法舍利。另據《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中,亦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謂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如《法華經》卷四中:“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 。這里指的就是全身舍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如《長阿含經》卷一稱:“眾積名香,厚衣其上,闍維之,收揀舍利”。這里指的便是碎身舍利。據考證,關於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最早應源於古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的土葬與火葬二法。以土葬可保全遺體稱為全身舍利。火葬後遺骨分散故稱為碎身舍利。   關於舍利的顏色,與原身體部位的關係,《法苑珠林》卷四十說:“舍利有其三種一是舍利,其色白也;二是發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舍利,其色赤也”。此說曾被廣為引用,但關於顏色的定論,則未必確切。舍利中確實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卻不止於三種色。如《釋氏要覽》卷下就說:“惟佛舍利五色有神變,一切物不能壞焉”。可見,舍利還應有五色的,今觀釋迦佛的牙舍利即為褐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佛舍利的流傳   在釋迦牟尼生活時代,古印度四種葬法。分別是:火葬(梵言“荼毗”)、水葬、土葬、林葬(棄之森林)。而佛陀把火葬列為諸種葬法之首,其俗一直延續至今。如《毗奈耶雜事》卷十八中說:“佛言:苾芻(比丘)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雲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當佛陀在拘屍那伽城涅槃後,隨即舉行了火葬。荼毗後,阿難弟子從灰燼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 。根據現在能夠瞻仰到的佛舍利以及佛教經典中的一些記載,我們可以了知這些佛舍利大致又分為二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現人間僅存兩顆)、一截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骨及幾根頭發等;另外一種,便是《釋氏要覽》中所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堅固的珠狀舍利子。只不過後一種存世較多,而分布亦廣。   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世至尊至重,在佛陀時代,也是極為寶貴的。當時共有八個國家為了爭奪佛舍利,曾陳兵城下,並且揚言:“吾等和議,遠來拜首,遜言求分,如不見與,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在此,不惜身命,義而弗獲,當以力取”。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羅門,從中調解,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口誦法言,心服仁化,一切眾生,常念欲安,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在但當分取,眾咸稱善”。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戰爭,此議被八國國王所接受。於是佛舍利被分為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起塔供養,這便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八王分舍利”事件。佛舍利的流傳,也就由此展開了。   在釋迦牟尼佛滅度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成為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統一了全印度,成為保護佛教最有力的統治者之一。從此,佛舍利也就有了向外的流傳。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載:“佛滅度後百年,阿育王取佛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贍部界,在震旦國,一十九所”。這一十九座塔的分布情況,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明確記載。   三、佛舍利的考古發現   佛舍利的收存,按照佛教傳統,均要起塔供奉。隨著對古塔的維修和遺址的清理,各地文物考古部門逐漸發現了許多地宮以及內部瘞藏的舍利和文物。這些為數眾多佛舍利的考古發現,有確切史籍記載,被佛教徒廣泛認同的,現共有六處,下面分別作出介紹:   北京靈光寺招仙塔佛牙舍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西山靈光寺內的遼代“招仙塔”及全寺建築物均被炮火所毀。寺僧在清除瓦礫時,得到塔頂的露盤,文曰:“大遼國公尚父令公承相大王燕國太夫人鄭氏造咸雍七年八月工畢”。旋於塔基下地宮獲一石函,啟視有沉香匣,內貯佛牙舍利一顆。匣上書有:“釋迦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記比丘善慧書”。這些內容,完全與《遼史》卷二十二《道宗本紀》所載:“咸雍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於招仙浮圖,罷獵,禁屠殺。”按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下所載,世尊荼毗後唯留四牙不曾沮壞,帝釋天於佛口上頷取兩枚即還天上,起塔供養。而餘下兩顆,一顆傳至錫蘭(今斯里蘭卡)康堤佛牙寺供奉至今,而另一顆傳至於闐烏萇國,在劉宋元徽三年(公元475年)由南齊僧法獻請回我國。故史稱“法獻佛牙”。   建國後,1955年中國佛教協會將佛牙舍利迎請到北京廣濟寺舍利閣供奉,1957~1960年,相地鴆工在靈光寺內重新建造了佛牙舍利塔。塔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十分巍峨壯觀。1964年6月25日,佛牙舍利被請入金塔內的蓮花座上,安奉於佛牙塔中第二層,本層的金塔及“乾隆五彩”瓷供器,皆是上世紀六十年故宮博物院提供的皇家珍貴文物(見圖8)。我國的佛牙舍利曾先後出訪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為那裡的人民帶去了無量福德,也為促進亞州及世界和平做出巨大的貢獻。   蘇州虎丘塔迦葉舍利:   蘇州虎丘塔,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建成。全塔高約50米,平面八角形,高七層,是一座樓閣式磚木混合結構塔。因在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發生大火,塔剎與各層腰檐被全部焚毀。並造成地基下沉,呈歪斜狀態。1957年,蘇州文管會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層時,發現有一迦葉舍利的石函及鐵函,在外部包裹的絲織品上,有用墨筆題寫的兩行字:“□□□恩朗舍此襆子一枚,裹迦葉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同時,在石函四周還發現有銅佛四尊、檀香木雕佛像三尊、銅鏡三面、越窯青瓷蓮花一隻。經專家鑒定,這些文物均是五代末期北宋初年的東西。按迦葉佛是過去七佛之一,又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佛。據《長阿含經》卷一記載:“迦葉佛出世於賢劫中,其人壽萬歲,於尼拘律樹下成佛,有弟子萬人”。古佛舍利發現,這在世界範圍內還是第一次,意義十分重大。   鎮江甘露寺鐵塔釋迦舍利:   鎮江甘露寺鐵塔,始建於宋代,九級八面,造型異常精美。原塔在明代因海嘯傾塌,僅遺存有最下三層。1960年鎮江文管會在修復鐵塔時,在塔基三尺半處發現地宮地宮內放置有一長方形大石函,作東西向,上面題有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潤州甘露寺重瘞舍利塔記”石刻一方。同時發現的還有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瘞長干寺阿育舍利記”,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瘞上元縣禪眾寺舍利記”石刻二方。從而可以認定甘露寺塔地宮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所列“東晉金陵長干塔”內的釋迦舍利這一重大發現,對江南地區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次出土的佛舍利,其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據鎮江市博物館報告,總數共有772粒。唐代瘞下的計有二處:長干寺舍利小金棺內11粒,禪眾寺舍利金棺內156粒。宋代瘞下的計有三處:銀函內56粒,銀元盒內177粒,木函內372粒,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顆粒,小如芥子。   北京房山雲居寺雷音洞釋迦舍利:   1981年11月27日上午,房山縣雲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在清理著名的石經山雷音洞地面時,於原佛座後面地下五厘米處,發現有一方石,下有豎穴,以函套函的方式安置了五重寶函。在第二重青石函蓋上刻有“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的三十六字銘文,為隋代珍貴原物,這就證明佛舍利在這里已被珍藏了1300多年之久。當人們開啟了第五重白玉寶函,終於見到二粒乳白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邊還伴著二顆珍珠。據史料記載,幽州高僧靜琬從隋文帝那裡得到三顆佛舍利後,即安放在白帶山(後稱石經山)雷音洞內,只有在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當時萬曆皇帝母親慈聖皇太後迎入宮中供養三日,此外未曾有過移動。那麼,為何記載有三粒佛舍利,現只存二粒呢?內中緣由,尚不為人知。   西安法門釋迦指骨舍利:   法門寺塔,始建於東漢,因供奉佛指舍利故名真身寶塔”。初為四層木塔,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毀於關中地震,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重建為49米高磚塔。此塔西半部於1981年8月24日倒塌。為了重修佛塔,1985年起又拆掉了搖搖欲墜的東半部。到了1987年4月初,考古工作者在塔基下發現地宮時,首次出土了珍貴的佛指舍利,以及唐代多位皇帝供養指骨舍利金銀器、瓷器、絲織品等一大批珍貴文物。此次發現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一枚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影者影現之意,喻真身舍利天上之月,而影骨則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別被安置於地宮的前、中、後三室及後室下方的秘龕內,與那些為數眾多的稀世珍寶,構成了金剛界、胎藏界兩大唐密曼荼羅(壇場)。因為佛指真身舍利存世僅此一枚,此次佛指舍利法門寺的重光,確實是我們全世界佛教徒,值得慶賀的重大事件。而最使人難以忘懷的是,1966年的9月,一夥“紅衛兵小將”來到法門寺,妄圖想破壞“真身寶塔”下的地宮在這危機關頭,寺主良卿法師舉火自焚,制止住了這伙人的瘋狂暴行,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這一佛門至寶。   杭州雷峰塔釋迦佛螺髻發舍利: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素有“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轟然倒塌。近二十年來,浙江省及杭州市的歷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議案,要求恢復“雷峰夕照”的景觀。為配合雷峰塔的重建工作,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2001年3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了對雷峰塔地宮的考古發掘,並且對全過程進行了現場直播。經歷了18個小時緊張發掘,共出土了珍貴文物七十餘件。在重達100公斤的鐵函內,夢寐以求的人們終於見到了裝有佛螺髻發舍利的金塗塔。據《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二等文獻記載,雷峰塔的形制、結構與杭州六和塔、蘇州雲岩寺塔基本相同,是吳越國王錢弘 為供奉“佛螺髻發”(螺髻,系如來三十二相之一,言佛頂髻毛髮向右旋轉,其形如螺)而建。結合遺址中出土的石經殘碑以及銘文磚上的干支紀年,可以初步確定雷峰塔的建造年代應在公元972~公元976年之間。這也表明地宮中出土的佛螺髻發舍利已歷千年,而未曾有過移動和毀損。釋迦舍利的出土,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是繼法門地宮之後,對釋迦舍利的重大考古發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