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湛現:要了解有為與無為的差別

  諸位同學,大家好。

  學佛修行千萬要分清,佛法的真正的目的

  現在大部分的信眾對此不明,對有為與無為不分

  

uploads/content/2022/june/8990a64705849c67033e661295d6934d.jpg" width="690" height="383" />


  何為有為呢?

  有為,指在事相中的執著,就是說我得學做個好人,積德行善,也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果

  要想讓自己的人生得到幸福快樂,首先要做到積德行善,厚德載物。

  

uploads/content/2022/june/269568186381ad75c785eeafc1641238.jpg" width="690" height="383" />


  再有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要主動積極參與放生活動。

  在此我要提醒一下大家,關於放生並不是單獨指買魚,蝦,龜,驢,馬,牛,羊等畜牲道的眾生

  比如對他人的幫助,孤兒,寡母,等,對人類所做慈善,這些方面的都是屬於在放生

  

uploads/content/2022/june/e482c26cfaa56a06f36a1d6c5d4b43e3.jpg" width="690" height="383" />


  所謂的放生,大家不要誤會,何為放生?

  就是藉助外在條件,讓自己的心生起善念與善行,驅除自己的內心的種種煩惱,分別,妄想之心。放開自己的心量是名為放生,主要的就是放出自己的煩惱之生。

  

uploads/content/2022/june/a1d873a3a1c273cdb75071995f8c9401.jpg" width="690" height="383" />


  做得越多,心量就會越大,心量越大,德行就越高,德行越高,福報就越大。

  這個福報不是單純指,經濟上或物資上的富有,包括身體健康子孫滿堂,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等等。

  有的人單獨為了身體健康所求,為了財富,求男求女,求兒求孫等,單方面的可以嗎?可以。

  

uploads/content/2022/june/26bc759632fa3b35c884a56808a88d79.jpg" width="690" height="383" />


  無論求任何,大家要知道,必須要發大心量,付出相應的條件

  比如為了自己的身體所求,去醫院得花兩萬,五萬,要想對此災難化解,必須要付出相應的條件做功德。不能做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事,這樣是不起效果的。

  就是說想要化解自身災難,主要的還是靠自心德行。一切的福報都是自心德行感召而來

  

uploads/content/2022/june/3cbfc32a2660ebe230b0d2fe83c31afd.jpg" width="690" height="383" />


  但是在發心做功德的過程中

  1.范圍很廣。

  2.發心目標要有意義

  有的人發心,為了自己的父母兒女,六親眷屬等,這都不屬於功德這是屬於責任義務

  發心不在於多少,在於真誠,對大眾平等千萬不要用戲弄、耍戲、或交易的方式來做,用此心態來造作屬於罪過

  

uploads/content/2022/june/a940ed1bb02c35bdee681dc0ddfa6cb4.jpg" width="690" height="383" />


  這些的作為都是屬於有為,指事相中的獲取與造作。我們再說一下無為,有為與無為的區別,在於內心而不在於外相。

  比如外相作為是等同,心態是有差異。所修行的真正的目的,讓心態從有為切入無為的狀態。從有量進入無量,這樣的過程

  

uploads/content/2022/june/4695d46245fdd05a45e1e77733c973fa.jpg" width="690" height="383" />


  我們作為一個修學者必須要懂得,信佛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不是對有為法有所執著也就是這顆執著的心,不是佛法真諦

  它只能是修學的一個過程而已,它不是終點,只是一個過渡。這個很重要

  

uploads/content/2022/june/062e53f7ebeaa54d1deb78a4ea9a5057.jpg" width="690" height="383" />


  千萬不要誤會,誤把有為當成了成就,當成正信,正修,這是錯誤的。要對自己的覺醒。

  佛在《金剛經》裡面已經說明,一切賢聖要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修行正果的人,他們做任何事,都是一顆所住心態來造作。

  無為不是放棄,而是隨緣造作,對任何事相都是一顆所求無所得,無所住的心。因為所有的事相,皆為夢幻泡影

  

uploads/content/2022/june/71195dbf24a1a9f271cdb3cafaeefc91.jpg" width="690" height="383" />


  希望眾親要對此的了解,不要在修行過程中,停留在事相中,對影像執著內心無法得到清凈。對影像的分別,好,壞,善,惡,對,錯等等。這些都是作為修行的一個基礎過程而已。

  修行最終的圓滿,是無為而有差別。對事相要用一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好了,阿彌陀佛,釋桑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