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舍利簡介

uploads/content/2022/may/70e294ded49b70f5dcece13c2cdd82d0.jpg" />  佛頂骨梵文音譯“烏率膩沙”。本指佛頂肉髻,“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 (《無上依經》)。佛涅盤後,特指頂骨舍利,“頂骨結實,窮劫不壞”(《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五)。據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釋迦牟尼佛舍利要有以下幾種:結晶狀的舍利子;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發。佛頂骨傳到中國的明確記載始於唐代。2010年6月12日上午9時15分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中的佛頂真骨千年後重現人間。   概念解釋   傳說釋迦牟尼佛荼毗後,阿難弟子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釋門正統》),另說一石六斗(《毗奈耶 雜事》)。從佛教典籍記載及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後所得舍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牙齒、指骨頂骨等,另一種是 《釋氏要覽》中記述的五色光瑩堅固子和白色珠狀物。牙齒、頂骨指骨稀有,而後者,即所謂“舍利子”居多。   佛頂骨梵文usnisa,音譯“烏率膩沙”。本指佛頂肉髻–佛陀之三十二相,“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 也”(《無上依經》);佛涅盤後特指頂骨舍利,“頂骨堅實,窮劫不壞”(《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31),是“八十隨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典描述佛頂骨的形質:《洛陽伽藍記》卷五記“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續高僧傳》卷三記“周尺 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蓋”;《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記“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記“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等等。可見佛 頂骨不止一片。   形狀特點   據典籍記載,釋迦牟尼佛涅盤後,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頂骨等不同類型的遺骨,世稱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頂骨舍利最為珍貴。   南京市市長季建業表示,南京將重建曾被稱為古代建築奇跡的金陵大報恩寺塔,以永久供奉佛頂骨舍利。   舍利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舍利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史料記載   佛頂骨是指釋迦牟尼佛頭頂湧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佛經記載其特點是堅實不壞。   描述佛頂骨舍利形質的資料有很多。   第一,《洛陽伽藍記》卷五: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第二,《續高僧傳》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蓋;   第三,《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   第四,《法苑珠林》卷二九: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   第五,《法顯傳》: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   第六,《大唐西域記》卷一: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大唐西域記》卷二:骨周一尺二寸,發孔分明,其色黃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同上;   第七,《酉陽雜俎》卷二:周二尺。   綜合上述相近的資料,可以得到如下參考信息:   第一,周長約一尺二寸,直徑約四寸,高五寸。摺合公制(唐制一寸約三厘米)周長36厘米,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   第二,顏色黃白,有清晰的發孔;   第三,是一塊較完整的骨骼。   歷史淵源   佛頂介紹   佛頂,也稱髻、頂髻、肉髻相、無見頂相,為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獻記載,佛的頂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這種形象是在常人中所無法見到的殊勝之相,表示此種功德佛像即稱佛頂尊。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遺體火化留下各種不同類型的遺骨,被稱為舍利,其中佛頂火化後的遺骨即是佛頂舍利。   崇拜起源   佛教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據說釋迦牟尼在世時就開始對過去佛的舍利開始了崇拜,但這很可能只是後來的傳說。比較可靠的舍利崇拜應該開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之後。據記載,釋迦牟尼於拘屍城雙樹間涅盤後,摩竭陀王阿闍世及波婆國末羅族、迦維羅衛國釋迦族等皆欲獲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屍城人的拒絕。各國便商議以兵力強行分取,戰事一觸即發。這時,香姓婆羅門挺身而出,曉諭眾生,不要因爭佛舍利而自相殘殺。八國便請其負責均分舍利,並各自起塔供養,於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佛教舍利崇拜就此開始。佛頂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個塔中的一塔,但具體在哪一個塔里,則無從查考了。   千年流轉   佛滅度百年後,第一次統一印度孔雀帝國的第三代國君阿育王信仰佛教,為了推廣佛法,他把原來的8個佛舍利塔(有的資料說是其中的7個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萬個寶塔供養。由此開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亞的範圍,在整個世界佛教界流傳開來,世界各地都相繼出現佛舍利的供奉情形。總體上看世界各地流傳的釋迦牟尼佛舍利要有以下幾種:舍利子(粒狀)、牙齒、指骨頂骨、鎖骨、頭發。   阿育王的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頂骨舍利的再次轉移供奉。但佛頂舍利在這次空前規模的舍利再分配過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裡,現在也很難說清楚。但根據後世的記載,我們知道在南亞的西北地區以及中國的南京都有被認為是阿育王時代供奉起來的佛頂舍利。   經過阿育王的再次轉移供奉,佛頂舍利離開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開始在其他地方供奉。後世舍利的轉移供奉一般是對原來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會經過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體積上一般是越來越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頂骨的轉移供奉和不斷的分供。玄奘頂骨是在唐代末年的時候從西安興教寺轉移供奉到戶縣紫閣寺,北宋時候再由紫閣寺轉供於南京的長干寺。抗日戰爭時期南京發現後,先後分供於南京北京天津日本等地。上世紀50年代以後,又再次經歷多次分割轉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頂骨曾再分給台灣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頂骨曾經相繼分給西安的大慈恩寺和台灣玄奘大學,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中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供奉玄奘頂骨。佛的頂骨舍利也經歷了這樣的多次轉移供奉。   作為佛舍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頂舍利首先流傳在南亞地區,並被視為聖物,受到隆重的供養和廣泛的敬信。據《法顯傳》載,早在5世紀初期的時候,西北印度那竭國內的醯羅城中有就佛頂骨精舍,佛頂骨被保存在一個叫解脫塔的塔裡面,每天請出來放在寺院外面的一個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禮供養。法顯本人親自瞻禮了這個佛頂舍利,據他記載,這個頂骨舍利“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關於當時佛頂舍利的供奉盛況,法顯也做了詳細的描述,當時無論是國王還是一般的民眾,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瞻禮供奉佛頂骨舍利,然後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但這個國家的人供奉佛頂舍利,法顯還記載,“諸國王亦恆遣使供養”,可見這個佛頂舍利是得到周圍其他國家一致認可的。   北魏僧人慧生去印度時,也見到了這個佛頂舍利,並作了記載:“渡一大水,至那迦邏國,有佛頂骨及佛手書梵字石塔銘。”《洛陽伽藍記》在記述慧生巡禮時,對佛頂骨的形態和顏色也做了說明:“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閃然似仰蜂窠。”   到了唐代,玄奘印度巡禮期間,也曾瞻禮這個佛頂舍利。根據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2的記載:佛頂舍利放置在一個寶函之中,寶函放置在一七寶舍利塔內,而這個七寶舍利塔則放置在一個多層的樓閣的第二層之中。玄奘看到的舍利顏色同法顯看的基本相同,即黃白色,但大小同法顯的記載略有不同,變成了“周一尺二寸”,而且“發孔分明”。   不知從何時開始,供奉在這里的佛頂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畢試國。玄奘曾經對此有明確記載:“王城西北大河南岸舊王伽藍……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余,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每至六齋,王及大臣散花供養。”“面廣寸余”,可見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明顯比西北印度那竭國的佛頂舍利小。   流落世間   佛頂舍利印度中國既是佛教向東方傳播的一個必然結果,也符合《雜阿含經》中所說的佛滅度後佛牙佛頂和佛缽安置東方的預言。根據唐代《法苑珠林》的記載,“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寸余,色黃白,發孔分明。至大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從西國將來,今現宮內供養。”可見,供奉在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在唐代的龍朔元年初春王玄策從印度帶回了國內,並供奉在皇宮之中。而在此之前的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初春,“西域又獻佛束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又追京師僧七人往東都入內行道,敕以舍利頂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頂戴供養。經一宿還收入內。皇後舍所寢衣帳,准價千匹絹。”該書還記載,這個頂骨舍利為螺髻束發的小頂骨,並非大頂骨。這麼說,佛頂舍利在唐代至少兩次印度傳到中國,一個兩寸,一個4寸,大小不一。至於顯慶五年這個比較大的舍利到底來自哪裡,則不得而知了。   唐代皇宮中供奉的佛頂舍利後來流落何處?現存的資料已經很難理清一個明確的線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來到中國兩個佛頂舍利後來繼續為我佛教界所供奉。後世陸續在一地方發現有佛頂舍利的遺存可能與這兩個佛頂舍利有一定關係,如四川蓬溪縣鷲峰寺的白塔就被認為是供奉佛頂舍利的所在,浙江阿育王寺也被認為供奉著佛的頂骨舍利。與此同時,中國的佛頂舍利也有部分再次分割轉移供奉到韓國。如據韓國江原道平昌郡五台山月精寺的寺傳記載,新羅善德王五年公元636年,一說七年)慈藏入唐,得舍利及佛頂骨舍利等歸國,創建皇龍寺和通度寺,安奉由唐地求回的佛頂舍利以及貝葉經等。   南京發現   這次在南京發現的佛頂舍利珍藏在阿育王塔之中,可見其與印度歷史上阿育王的那次大規模的舍利分供活動有內在的聯系,可能的情況兩種一是阿育王轉供於印度西北那竭國的佛頂舍利或由那竭國轉移供奉於迦畢試國的佛頂舍利,後來由唐朝宮廷再次轉移供奉到了南京長干寺(甚至還有其他地方);一種可能就是屬於阿育王那次大規模的舍利轉移供奉中的一部分。當然,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小。不管是哪種可能,南京的這次佛寺考古都可以被視為中國歷史上來自印度的佛頂舍利的再現,由於這具佛頂舍利在歷史上曾經是印度最著名的舍利,也是世界範圍內三大著名舍利(還有佛牙、佛指)之一,堪稱佛舍利的主要代表,所以它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宗教意義文化意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