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發了菩提心的人親證空性的那一剎那是初地菩薩

  在這裡再展開一點。證空的時候,如果我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親證空性的那一剎那那是初地菩薩,不要說二地一直到十地了,這個都不說了大乘菩薩道,你發過菩提心的人,無論你修什麼法,最終無論通過什麼法門耳根也好,鼻根也好,眼根也好,還是心也好,怎麼也好,只要你發過菩提心,無論修什麼法,一證空性,馬上就是初地,空性就是第一義諦,這是親證空性,這是見道。

  這個初地也叫見道位,前面還有兩個道:一個是資糧道,一個是加行道,見道後面還有個修道,還有無學道五道十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證空性之前,加行道分四段,把加行道的四段分解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出現這個詞這個「忍」字,那就知道了什麼叫無生忍、無法忍、什麼叫第一義諦。

  加行道又分四段:第一段是暖,第二段是頂,第三段是忍,第四段是世第一法。暖、頂、忍和世第一法這都是行道的。在加行道里,世第一法是世間,因為一到了見道就證空了,一證空就能是出世間了,到了世第一法的時候,就是在這個位置,就是在這個加行道的最後,世間最高的法,沒有比它再高的了,所以到世第一法的這個位,就是世間最高的法。一旦越過這個位,馬上就見道,初地,就是出世間的。在世間第一法前面有個忍,到這個忍的時候,是用概念心證空性,概念心證空性就是對空性從理論上徹底地明白了、徹底地相應了、成熟了。

  到初地證空的時候,是親證空性,你的心和空無二無別了。在這裡這個親證空性,你的心和空還有距離感,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解釋。因為這一段講起來非常難、也非常微細,我們知道就行了。在忍的時候已經證空,這個證空,是思維分別概念心證空,空和心還有距離感。在這個時候,見道位的時候,就是超過世第一法馬上見道。見道位的時候,這個心和空性無二無別了,叫親證空性。這個大家知道就行了。

  「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相當於證空了,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念著佛,如果你現在已經證空了,你還能活到三百歲你想一下三百年以後你走的時候,你肯定是上品,懂這意思吧?所以說你在這裡所付出的、所證悟的,到了那裡不是沒有用,那怎麼能沒有用呢?你在這裡建了一個寺,有人殺了一群牛,如果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裡。果呢?不是在一個家裡,更不是在一個品位上。「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世界,行此行者」,這種人臨遇命終的時候,是上品的中生。

  ——摘自仁清法師念佛你登幾品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