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尋覓良師益友的四個要點

  編者按:在芸芸眾生中,如何尋覓良師益友?結交益友有何標准?有了這些益友,我們能否不斷進步?有人因為被朋友傷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們在交朋友之時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情和需要掌握的原則?

  「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通常良師就是最好的朋友

  佛教稱呼朋友為「知識」,好的朋友叫做「善知識」,不好朋友就是「惡知識」。「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通常良師就是最好的朋友;如果朋友之間只知道吃喝玩樂、互相結黨營私,那就是「惡知識」。

  我的師父常常告訴我,師徒之間的關係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道友是指修道的朋友,在修行的道路上,彼此之間的關係朋友。所以,真正的好老師會跟學生朋友,把學生當成朋友看待,而不是把學生當成晚輩。因此,好的老師往往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孔夫子曾說朋友三種,這也可以視為結交益友的準則——直、諒、多聞。「直」是什麼意思?「直」是誠實、耿直,直友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錯誤,而且不怕你生氣。「諒」是彼此互相體諒,雖然諒友講話很直,極可能刺傷了你,但是你有錯誤,諒友也有包容的胸襟。「多聞則是朋友的才華或知識很豐富,足以當我們老師。此外,能對我們說真心話的朋友,叫做「諍友」。他們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雖然會讓你心痛、臉紅,讓你覺得非常不自在,卻能真正針貶你的問題所在。以上這幾類朋友是我們的益友。他們都是誠懇、耿直的,又能體諒寬容,就是儒家所說的「友直、友諒、友多聞」。

  交朋友除了掌握友直、友諒、友多聞原則之外,另外還有四點需要注意

  第一,要保護自己。與朋友互動的時候,不論新朋友或老朋友,我們必須要保護自己。如果忘了保護自己,可能會招來一些麻煩

  第二,要保護對方。也就是和對方交往時,不要有非分之想,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不應該得到的好處利益。我們與人朋友時,應該想到能不能對他人有幫助,如果不能,至少不能冀望得到非分之物。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都不應該有這種念頭。不佔人家的便宜,一方面是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也保護了對方。

  第三,要保護雙方的家庭。不能因為我跟他朋友,而使我家人受到傷害,同時也要保護他的家人不受到傷害,否則可能有麻煩

  第四,不要讓社會受到傷害。我跟他朋友是我們兩個人的事,假如越軌了,超越了界線和名分,就可能造成社會的損失,而要付出代價。

  掌握住這四個原則,交朋友就無往而不利。

  常聽人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朋友在剛相處時,表現得非常忠誠、坦白且熱心,彼此很容易就熟絡了,於是就把保護自己的防線一道一道全部拆掉,對朋友推心置腹,沒想到對方卻進攻你的弱點,讓你完全沒有招架的餘地。當然,我們不是把每個人都當成小人,但要切記,人性隨時都會變,今天沒有變,說不定哪天遇到了大刺激、大誘惑就會改變。

  什麼是大誘惑?像財產的誘惑、名利的誘惑、地位的誘惑,還有情感的誘惑。遇到這種大誘惑時,人通常都不容易把持得住,所以我們必須要防線。這種防線佛教徒而言就是「戒」,持戒的時候就不會超越應該遵守的防線,超過界線就表示有危險。

  所以,宗教會教我們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你做不應該做的事,那就是超過防線,一旦沒有了防線,就會有危險,更會發生意外。

  意外的發生,往往都是沒有維護好自己的防線失去了保護自己的措施,缺乏危機意識,因此會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