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及飲食,常以奉供養;作如是心施,是等悉成佛。──《月燈三昧經》
佛教十分重視「供養」,究竟供養有何功德利益?這首偈語告訴我們,常行供養,能夠為自己種下成佛的善因。
供養的對象,不只限於佛法僧三寶,像我們對父母的孝順是供養,對師長的侍奉也是供養,對世間一切我尊敬的人,為表達我的心意,以心香一瓣來禮敬,這也是供養。過去在寺院里,誰可以做住持,誰能夠做方丈大和尚,有時不是單憑有沒有學問、有沒有能力來評斷;因為這些外在的條件,不一定能夠讓人心服,最重要的是,要有發自內心的供養心,才能受到大眾一致的愛戴。
「衣服及飲食,常以奉供養」,對僧人的供養,有飲食、衣服、卧具、湯藥等「四供養」。像飲食、衣服、卧具是出家人日用之物,而湯藥則是僧侶患病時,供養其醫藥所需。對佛菩薩的供養,有「十種供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另外,還有身、口、意的「三業供養」,就是以身體的禮拜,口頭的贊美,以及內心的恭敬,來表達對諸佛菩薩虔敬的供養。
經常對長輩、對聖賢、對大眾有供養心,歡喜將自己擁有的與他人分享,這是一種美德。現今的社會,注重社會福利,就是對社會大眾的回饋,懂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就是供養心。
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供養,不論是供養金錢、供養物質、供養心意都可以。如果沒有東西可供養,甚至口拙不會贊美,也沒關係;當看見別人做好事,自己也為人歡喜,心中也為人祝福,這種祝福的心意,也就是最好的供養了。
「作如是心施」,像這樣心內至誠的供養布施,就好比人們常說的:「不必送什麼東西,你意思到了最重要。」因為是出自內心的供養,「是等悉成佛」,將來必定能成就道業、成就功德、成就諸佛菩薩之道。所以,我們對朋友、師長,對周遭的一切,有著一份虔誠的供養布施心,人我之間就能和諧,世間必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