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為什麼有生死?

  宏海法師·講述

  - 七處征心-

  我們沉浸在這個法義的時候,本身也是一種禪定,我們的心是恆守在這個法義上的。阿難把他病根給暴露出來,在此情況下,佛就要開始發話了,還首先佛言善哉,阿難!一般我們常說的善哉,善哉,阿彌陀佛!有時候是一種贊美,說你善事。有時候也是,你太有悟性了,你了解了,也說善哉。

  在經里,說你明白這個法義了,心心相印了。有時候,表達的就是要安慰一下你,特別是這里將要開始破斥阿難錯誤知見,先要說,善哉阿難,就是跟反義、欲擒故縱一樣。

  你可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為什麼有生死?就不知道無始來的一念無明一轉,業風吹盪,就違背了,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感覺,什麼狀態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有居士就來問我:「如果常住真心什麼也沒有,怎麼去?這個世界還怎麼辦呢?我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就是由於無始來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為什麼覺得沒有意義?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整個一部經典就是講為什麼會有輪轉,此想不真。什麼是性凈明體?什麼是常住真心?常住就是沒有生滅,真就不是妄的,性凈就是說由來都清凈,不是洗清凈,洗完臟的顯示出來清凈的。所以就叫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為什麼呢?如果現在,汝今欲研無上菩提你現在欲研究無上菩提,真發明性,就應該直心酬我所問。這里的關鍵點是直心,我們的心不直,由來已久了。我們現在任何的認識都是用這個妄想實心的分別,在這個上面,在這個佛相上。

  還是見佛以後,思維妄想見佛的三十二相這個時候就有能見的見分和所見的相分,有能見,有所見,見相二分,什麼叫相分呢?就是所見境界什麼叫見分呢?就是能見的感知功能。見相二分,本來就是這個根塵混合的,最為難分的,就是真妄最為難分之處

  在這情形下,凡夫就以為離外在境界沒有所見,離我的眼根沒有能見,以這個能見的根見所見的境,根塵相對,妄心就生起了。殊不知,所執著的外境都是妄境,能分別的內心皆是妄心。妄心取妄境,和合妄生,和合妄死,皆是迷昧,真心常住隨業流轉,就是這里講的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為什麼?就是因為從來沒有直心。

  還記得《維摩詰經》裡面講到的直心是道場嗎?還記得六祖慧能大師講過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嗎?佛在這講到,你當以直心酬我的時候,就是說你要首先端正你的態度,端正什麼態度呢?首先,一直以來,你從來都是妄想分別心,錯認菩提路,而不知這個直心才是楞嚴大定才是如來密因,才是修證了義,才符合菩薩萬行的標準,才出台了,叫做直心,現在妄心。

  直心有兩種,一種世間直心,就要求阿難首先以世間直心酬我所問,為什麼今天誤入摩登伽舍?第二個,你以出世間直心,開始面對我的所問,為什麼?以出世間直心,就不能夠起心動念,以能見見所見。有二元對待分別就是曲,有左有右,有前有後,有能有所,就是曲了,不在一個點上,一個直面上。我們修學佛法,都是因為心直了,我們的志向才穩,志向穩了,信願才堅固,我們的行才能堅持,我們的果才能圓滿

  所以不是光為阿難阿難就是善巧方便,為我們現前眾生代言。我們長久以來不直心,把世間習氣都帶到學佛門中來了。動不動有時候還給他借口,美其名曰方便善巧,你一定要方便善巧,隨順世間,恆順眾生等等,就不斷的把他哄哄哄,最後把他死了法身慧命就滅掉了。什麼方便善巧?你們就得聽我的,我這里是直心。不要隨順你的心,就是要直心。

  所以我常說,二百五精神就是直心,我們現在就是左顧人情,後顧他意。孔子都說,鄉願德之賊也。鄉願就是在鄉里鄰居裡面誰都說他好,誰都不說他不好這是道德的賊。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出世間?說到世間,出生死海就是要心直,我們說知行合一,解行並行,表裡如一,為什麼要人前要慎口,獨處的時候要慎心呢?就是希望你人前人後都一樣,這就特別難做到。

  可是修行,直心必須是最基本的,要開始這樣。我們就是不能酬直心,特別是《楞嚴經》的宗旨特色就是一個直,直心面對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慾心為講經的緣起,直念。真心為什麼不顯呢?就是因為你有見,有思維,直念入道的修行方法,直心方法就是頓舍,直面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深重恩愛都是把你的內心,窩臟之處給你血淋淋地剖析開來,容不得,沒有藏身之處,所以外道愚痴的人首先就說它是偽經。佛就告訴阿難了,你必須從直心開始,這樣因果相續,有直的因才能感直的果,佛果就是不生滅的直心之果。

  如果你是歷位進修,乃至成佛,終於起始。這里有一很有意思的說法,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他不說始終地位,說終始地位,就是要你把終點的狀態用到起始的步伐上來,佛果就是清凈無染,直的,那麼你因地就必須要直的,不生滅的,所以這里有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心永遠是直的,修行證果勢如破竹一樣,太快了。我們的五十二階次位就是因為我們的諂曲虛偽心一點一點地糾。

  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這全屬於直心范圍。你修好了嗎?你都不信念佛為因,修行為果,所以還得加那麼多六度萬行,為什麼?就是我們的心不直,一下子直不起來。既然這個心是妄識而起,分別而成

  這個妄心就一定會有三種錯覺,不直心的話,心在哪裡?第一個,本來不是心,我們以為是一個心,所以眾生就執迷有一個心相存在,有一個心。待會兒就要問心在哪裡了,本來這個心沒有體,眾生就以為有一個體,我們一說就拍胸脯子,以為心在這地方有一個體,有一個心肯定存在,我們心在琢磨事情思維事情,心想事成等等,就覺得有一實體的心臟,能思維的一個東西存在。這個心本來沒有一個處,方所,在哪裡?可是眾生就迷執有一個處,在胸脯子裡邊,就以為就在這兒。

  所以馬上佛就開始說,不計較前面的兩種分別,不計較你的心是不是有一個心,有沒有一個體,就問著你處所在哪兒?心在哪裡?你告訴我心在哪裡,只揪著最後一個著落處說,心在何方?而開始啟動審訊酬答,一連七處征問,問了七處征心。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既然你是如此,那麼我就今天要問你,根器有利有鈍,一部《楞嚴經》,七處征心,十番顯見,整個首楞嚴大定,頭一句話就可以搞定,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兩句話,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這一句跟達摩祖師當時問二祖說把心拿來,覓心了不可得,把罪拿來,我替你懺,誰束縛你,你不解脫,一模一樣的工序。

  可是阿難不是上上根器,就為我們現在代言,不能夠頓見法界,覓心了不可得。現在問,念佛的是誰,聽《楞嚴經》的是誰?啪地一拍,誰在聽到這個,如果說你是上上上根器,就這一問一念就能頓悟如來密因。是誰?哪兒?阿難就悟不了。本來一部首楞嚴這一句就搞定了,將何所見,誰為愛樂。誰在見佛的相好,這個相好誰在愛樂,誰?誰是誰?

  既然不能夠如此奪破,心在何方,問在何處,你根本就搞不清楚,覓什麼,心都了不可得,哪裡去找心呢?所以這一就把楞嚴如來密因給搞定了。可是利根人才能如此一問便知沒有見者,沒有愛樂者,鈍根人只好下面又說了一堆,從內從外,從中間從根,又說了一堆。

  這里佛就告訴了說,你首先要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如捉賊一樣,一個國家打仗,要知道對方的兵覆藏在哪裡,埋伏在哪裡,才能轉到後方把它消滅,打這么一個比喻。無始以來,你就是心和目,就是你現在出錯的地方我現在問你你的心和目在什麼地方呢?結果阿難還在那兒又嘚啵嘚半天。

  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由心生愛樂,所以我才發心願離生死等等,又給他說了半天。這就叫做一錯再錯,既然一錯再錯,我本來啪地一句,奪破就是馬上就說你沒有心,了不可得你還聽不明白,只好縱破,既然你說有心,那麼我且問你,心在哪裡?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這還蹬鼻子上臉給點陽光燦爛的不行了,阿難就沒完沒了了,他就七方面來辯解。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凈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佛開始起問了,阿難,心目何在呢?阿難就開始給佛答了。說世尊,一切世間的所有的這種生類,這里說了十種異生,我們知道,後面講到眾生有十二種異生,什麼是十二種呢?我們常說的有胎卵濕化,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人是什麼生呀?胎生。雞是什麼生呀?卵生。濕蟲是什麼生呀,濕生。就是在潮濕的地方濕生出來的,餓鬼是什麼生?化生

  各有各的生法,其中除了這四種之外,還有有色、有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等。十二種生其實還應該加上無色和無想兩種心,像無想就是無想天,無色就是無色界。但是不要忘了我們這里在討論的是心和目所見無色,目不能見。無想,心不起作用。所以這兩種都除去。

  阿難在這里說一切世間十種異生。說只有這十種范圍內,無一例外的把識心認為就在身體之內。他首先在這傻乎乎的以為心在身內,而且還講了理由,如來青蓮花眼,說你蓮花眼也長在面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觀察我自己也是浮根四塵,就是我們一般都認為眼根。

  比如:眼睛,我們說五塵是色、聲、香、味、觸,可是眼根一般沒有聲音作用,它就會有色、香、味、觸,沒有聲。因為眼根對聲音不起作用,色香味組成的眼根,就浮在面上,意思說,您老人家的眼不是也長在你面上,我面上也有這個眼,也在我面。所以我的心就居在我面的裡邊,我們用心看外邊,眼在外邊看你形象,心在身內思維你的狀態我的心當然在我內邊。

  在這個時候佛問阿難,既然你現在坐在如來講堂內觀察一下祇陀林,就是外邊的祇陀林在什麼地方?阿難就越說越上勁,又上當了。說此大重閣講堂就在孤獨園中,我們現在講堂就在孤獨園中。你們就是阿難,現在隨著我得聽,現在的維摩講堂就在居士林內,維摩講堂居士林內的話,這個居士就在維摩講堂之外。

  佛一聽說,越說越上勁兒,越上越大。佛就問說:你在講堂中看到了什麼呢?阿難就說:我在講堂中最先看到如來。比如:看到如來佛,其次又看見大眾,如是次第再向外望還看見外面遠處的園林。一般的場景都是這樣的。

  佛就問阿難說:你以什麼因緣見外面的園林呢?阿難又說了:因為講堂的窗戶是開通的沒有障礙,所以我透過講堂能夠看見外面的園林。越說把尾巴越露越長,上當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