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我們因為什麼機緣進入佛門,無論跟隨的師父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每一個佛教徒必須學習的,就是偉大佛陀所留下的教法。佛陀基於對眾生的慈悲,將所證悟的佛法教導給眾生,留下無比珍貴的佛教經典,使得我們這些追隨者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後,還有機會可以聞思修學。
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學佛,是因為前世修行的累積及福報的成熟,所以今世自然對佛法產生信心。這種信心又可分為兩類。有些人一出生,父母或家族就是虔誠的佛教徒,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中便獲得了豐富的佛法知識,慢慢長大,他們對佛法的虔誠根深蒂固,能夠如法地修行,在薰陶中逐漸有所改變。因為這樣的虔誠,也許他會出家修行,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脫離輪回。如果是大乘佛教徒,更會盡一已之力度化一切眾生。這些是最幸運的人。
另一種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因緣慢慢成熟,於是有機會透過探討佛法理論,藉由聞思修佛教經典,聽聞許多大師的開示等等,才逐漸領悟佛教的偉大,因而生起虔誠心進入佛門。這一類人在佛教徒之中,佔了很大比例。
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要從世間的種種困擾或苦難中解脫出來,而接觸佛法。也許是身體有疾病或心靈有煩惱,甚至有些人是為了躲避戰爭、逃避法律制裁、或為了溫飽等世間因素才出家。基於這些因素而學佛的人,當然不在少數。
正因為大家一開始,是依各式各樣的因緣進入佛門,因而形成了佛教徒的多元化,素質也是參差不齊。但幸運的是,皈依三寶以後,接受了偉大的佛法教育,所學經典都是教導我們如何遠離惡業,如何積德行善。
在佛陀的教育當中,遠離惡業,重點即是不要傷害眾生。「不要傷害眾生」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意義卻非常深奧。
全世界有非常多的宗教,大部分所說的「不傷害」,對象僅限於人類。對其他宗教而言,除了人類以外,所有生命,幾乎只是為了提供人類需求而存在。所以,這些宗教雖然也教導了對人類的慈悲,但對其他動物卻不是。而佛教中的「生命」,不僅僅是人類與動物而已,還包括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其他眾生。
佛教把一切有情眾生分為六道。雖然天人跟阿修羅表面上過得比我們好,但依然還是處於輪回之中,要感受輪回之苦,所以我們也要慈悲他們,不去傷害。那對於比人類面臨更多痛苦的地獄、餓鬼、旁生道的眾生,更應如此對待。所以,佛教中的不傷害眾生,是從肉眼可見的一切,人類、海里的鯨、豚及陸上的大象等形體龐大的動物,微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都一一包含在內,這樣的包容與慈悲,無與倫比。
佛教認為,六道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是任何宗教都無法相比的。但不傷害眾生,並不代表對他們有慈悲心。小乘佛教有沒有慈悲?當然有,很多小乘的羅漢或信徒,有著對眾生的悲憫之心,不去傷害眾生。但大慈大悲的心,不只是不傷害,進一步還希望他們都能脫離輪回成佛,也就是菩提心,這樣大慈大悲的心,是小乘所沒有的,也是大乘與小乘最大的差別。
無始以來到今天,我們已經輪回很久了。依照佛經所說,我們在輪回中因為痛苦曾流的淚,遠比這世界的海水還要多,曾經轉生為螞蟻般微小生命的軀體,若堆積起來,比須彌山還高。因此,如果維持現狀,就會繼續輪回,遭受無盡的痛苦。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從中脫離出來。
是什麼讓我們一直如此輪回呢?無明。概括地說,無明就是我執,也就是根深蒂固地認為自我的存在是真實不虛,恆常不變的。這個「自我」是一個生命體的國王,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經常因為「我」的快樂或痛苦,得到或失去,歡喜或厭惡,帶來起伏不定的情緒,心因為種種不穩定的喜好去追求,往往變成雖然想得到快樂,但過程中更多的卻是造作惡業,因果相循之下,得到的苦,自然多於樂。《入菩薩行》第一品說:「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眾生想要得樂離苦,但所作所為往往背道而馳。
對於這個「我」,如果不曾觀察思考,無法知道它的力量如此強大,但當有機會往內慢慢觀察,揭開它的本來面目時,就會發現它只是一大堆混濁的雜念、妄念的聚合,並無實體。一切痛苦源自無明,煩惱的根源是我執,而唯有智慧,才是唯一對治我執煩惱的方法。所以,破除「無明」必須要有高度的智慧,這不僅需要累積無邊的福德資糧,還要舍棄對萬事萬物的貪執。
為了對治無明,佛陀講解因果,種種剖析的方法,我們需要依靠聞思佛法經典,才能獲得。每個眾生都本具備佛性,在內心深處都具備佛菩薩慈悲、智慧的那一面,只要我們願意讓它投射出來,就像撥雲見日一樣,透出光芒。聞思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消除煩惱障蔽的烏雲,讓我們的慈悲與智慧能夠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