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四帖疏的寫作因緣

  我們再來看《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這部書,它也是很不可思議的,剛才說到《觀經》翻譯到中土之後,各宗各派,像地論宗,研究華嚴的,法相宗啊,天台宗啊,三論宗啊,這些大的注經家都對觀經有註解,然而都是從各宗各派的立場來加以詮釋,觀點紛呈,尤其當時有個觀點,說觀經的往生是別時意,就是你念幾句佛號,十念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是未來才能往生的,給未來往生作遠因的,就叫別時意。這是攝論派的一批註經家的觀點,然而當時在教內很有市場,這樣就使得陳隋以來呀,一百多年以來,很多人不修凈土法門,既然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我為什麼還要去念佛呀,所以當時對《觀經》的種種的不正確觀念加以澄清,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直接關繫到凈土法門能不能在中國推廣的問題,凈土法門命運問題,所以善導大師就要著一部楷定古今的著述,對《觀經》呢,楷定古今就是提供一個非常確切的解釋,而且是站在凈土本宗的立場給予的解釋,

  為了完成這樁重大的事情他自己謙虛地說,我自己是一個凡夫智慧短淺,經典義理非常幽奧,所以自己不敢寫出什麼見解,那怎麼辦呢,他就感應,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才敢下筆,就是要請佛菩薩加持,他這樣就在開始動筆之前,就請求靈驗了,說我現在要寫觀經的註疏,要楷定古今,對未來時代要提供一個正確答案,要稱佛的本懷,要稱阿彌陀佛的大悲大願的意思,所以願在夢中讓我見到瑞相,所以他就每天念三遍彌陀經,念三萬聲佛號他在佛前結了這個願之後,果然在當天夜晚,就夢見了在西方的虛空當中,有種種瑞相境界都顯現出來,就是寶網啊,寶樹啊,種種光明啊,地面庄嚴,地下庄嚴虛空庄嚴啊,七寶地啊,就顯現出來,在七寶上有菩薩在那裡,或者在那裡打坐,或者在那裡經行,或語或默,他都見到了,見到了之後,他觀察了很久,才夢醒,夢醒之後,他心裡就很歡喜,從那以後呢,他開始寫,每天晚上夢中都有一個僧人過來,向他指授玄義科文,他開始寫玄義分嘛,就是對這部經典分七科加以展開,是這個夢中僧人教他怎麼寫怎麼寫,等到玄義分寫完了,這個僧人不見了

  大家想想,這個僧人是誰呀,是不是阿彌陀佛在夢中指授啊。《四帖疏》寫完之後,他又請求靈驗,就是標心七天,一天念十遍阿彌陀經,念三萬聲佛號,至心歸命,這樣他連續三個晚上見到瑞相,當天夜晚就見到有三具磑輪在寶地的旁邊旋轉,就是三個像法輪一樣的在那旋轉,忽然看到一個人騎著白色的駱駝來了,見到善導大師說你應該努力,決 定往生,不要再退轉了,說這個娑婆世界穢惡多苦不勞貪樂,不要再去貪戀那樣的虛幻快樂了,跟他說這話,善導大師也回答,感謝他好心的教誨,他一定畢命為期不敢生懈怠之心這是第一個晚上見到的,

  第二個晚上見到阿彌陀佛,身體是紫磨真金色,在七寶樹下坐著,旁邊有十個僧人在圍繞他,這十個僧人,也都坐在寶樹下,就是中間是阿彌陀佛,旁邊圍繞著,寶樹下有十個僧人坐著,寶樹上有種種天衣幢幡在那裡懸掛,這是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見到的是兩個幢啊,幢桿,我們說幢相,非常大非常高,幢上懸著五種顏色的幢幡,五色幢幡,這個五色啊,佛一般講經說法的時候,口裡放光,那個光就是五種顏色,這五種顏色有時候表法,是表佛呀,已經是照破五蘊皆空嘛,色受想行識都徹底空,清靜了,五蘊清靜到極點,他就能放出五色光。

  那你看這種幢相,五色光的幢相,也是表示《觀經四帖疏》的義理,也都是佛的境界義理,所以善導大師見到這個之後,他對這個《觀經四帖疏》才比較放心,本來有各種感應瑞相是不能隨便說的,但善導大師說,他要發心為了眾生,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既然有這個瑞相,就不能隱瞞,是為了眾生產生信心,不是像一般的從心意識裡面出來的,這是菩薩加持的,也是得到佛菩薩的印證的,所以善導大師對這個《觀經四帖疏》有極高的自信自肯,他自己表述:「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就是《四帖疏》的義理,已經請佛菩薩給予印證了,決定是正確的,於是對這《觀經四帖疏》文句,一句一字都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欲寫者,因為初唐時期,印刷術還沒有出來,一般流通經典都是要書寫的,那麼流通這個經典的人要把他看作是經法,就像佛經一樣對待他,應知,應該知道,特彆強調這一點。

  所以我們讀《觀經四帖疏》,要生起這樣的如同讀佛經一樣的殷重心,我們常常聽到很多講凈土法門,講一些相似法,你沒有判別標准就在你沒有深入去探討這些經過印定了的經典,這些要非常熟悉,要把這些印定了的經典,論著的這種辨別是非標准掌握住,不能在凡夫心意識裡面去琢磨一些東西,那些都是靠不住的,所以我們對這部善導大師寫的《觀經四帖疏》要有這樣的一個認知,一種尊重,一種依教奉行的心。

  我們知道,讀一部祖師著作,他得到利益的淺深,跟對這部著作信心有直接關系,寫的再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信心,覺得他寫的這個東西也就一般化嘛,可能還有錯誤呢,你帶著這個心去讀,就得不到相應的利益,所以我們了解善導大師,了解《觀經四帖疏》的寫作因緣,是要令我們對這個經典義理產生決定的信心這是第一。

  ——大安法師《觀經四帖疏之九品往生章》第1講(融法恭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