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阿彌陀佛跟我們什麼關係呢?她就是一個慈悲母親,這個母親在憶念她的兒子。這個兒子本來應該在她身邊,但是舍母逃逸,到三界六道流浪去了——做浪子去了,做乞丐去了,隨時要掉到三惡道的火坑、深淵裡面去哪。那麼這麼一個慈悲母親,憶念她的兒子將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大家都做過父母,看到你的子女在井邊玩的時候,在懸崖峭壁——在那裡玩的時候,不知道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對子女是什麼心情呢?那種憶念:叫他趕快回來,趕快離開危險的地方啊。

  但是這個兒子不聽話呀,雖然不聽話她還在憶念哪。但這種憶念、不聽話,她——這個母親十劫以來都在憶念兒子兒子十劫以來都不憶念母親。如果我們當下在流浪的時候——身心憔悴之餘,忽然接到了一封母親的信,知道還有個母親,知道她在掛念我們,知道母親地方很好,(而)在外面流浪得很痛苦,哎,這時候他就想到:「我也要回家,我要回到母親地方。」這就是一念的信心產生出來了

  好,那麼這樣的眾生如果一念回光,就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那麼這個母親一直在憶念我們,這個兒子一旦憶念母親,這母子天性相感哪,他就能夠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建立信願,懇切地去念阿彌陀佛名號,就一定能跟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感應道交。

  大家注意,這個「感應道交」是凈土法門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這就是我們這些流浪的子女,跟阿彌陀佛慈母之間的互動。感是來自凡夫眾生層面,我們能夠信願持名,這叫能感之機——有這個能感之機。我們有佛性,在受苦的時候會激發我們的厭離心,這就是能感的一個契機。那麼阿彌陀佛為什麼建四十八大願?為什麼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是已經預設了,當流浪的子女要想來的時候,已經給他準備了他的安樂地方,所以他的慈悲願力馬上就會做出回應。這種「感」和「應」是通過什麼渠道呢?是通過「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那個心體。

  大家注意這是大乘圓教佛法的一個基本原理,這《華嚴經》講「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就是眾生的心跟佛的心,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一個比丘、一個菩薩成佛證到了什麼?就是證到了眾生當下這一念心的心體。所以我們眾生是在佛的心內的眾生,於是佛——成佛了,也入到我們的心裡。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心中的佛,是這麼一個親切的關係,是這麼一個同體關係,就通過這個同體心性,這種感應就得到了交融、互攝、互動的一個可能。

  如果佛是我們心外的,跟我們無關的,你無論怎麼感,都是無動於衷的;但是由於是同體的,這一感,馬上就會應,這種「應」而且是當下的、及時的。一個子女如果掉火坑,他叫爸爸媽媽的時候,那爸爸媽媽馬上就會過來救他。那這個世間父母救我們,還得要一段跑過來的時間,那阿彌陀佛救我們是當下的、同時的,因為他是超越時間的,他是三際一如的。哎,所以現在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願力,他的功能、他的威力已經成就了,沒有問題了,現在問題是來自我們這邊。我們這邊只要有信願持名,馬上阿彌陀佛攝受我們的力量就體現出來,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件很容易事情

  ——大安法師凈土決疑論•凈慈寺版》講記 第4講(融法恭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