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這段,上品下生者,這是標定其位,是大乘下善凡夫人。那麼他受什麼法呢?跟前兩品往生不同,[亦信因果],大家注意這個「亦」啊,「亦信因果」呢,就是或信或不信,這就叫亦。前面兩品是要深信的,那麼這一品,上品下生,他即便是信,但信得不深,行善的心就常常會退轉,善心一退,惡心惡法就會起來,我們常常造業,常常不持戒法,這些都是由於不深信善惡因果所導致的。
如果一個人深心相信善惡因果報應,他就不敢去造業,你說一造這個業,就會到阿鼻地獄去,他會去造嗎?如果他不相信有地獄,哈哈,這些都是騙人的,都是勸善的一種假設,他就敢去做了。原來有個法師講沙彌律儀,下面就有很多沙彌在那裡,講完了這些持戒的功德和不持戒的因果什麼什麼的,下課的時有個沙彌就來問他:「法師啊,犯了戒真會下地獄嗎?你可不要嚇我啊!」其實說明他不信。
那麼如果能深信這種極樂凈土它那種法性無為的樂,他求往生的善心一發就不會退轉。他往往念一念,念的退轉了,都是對這種凈土極樂世界深信沒有發起來的原因,所以在這裡亦信因果。但是他雖然信,或信或不信,或者信心有間斷,但他有一點,對一切大乘經典,他不懷疑,不誹謗,這也是他的善根,不謗大乘。
如果他誹謗大乘,那就是所有的佛來幫助他也沒辦法救了,謗法罪是最重的。這個[亦信因果,不謗大乘],好像沒有什麼,但是他最主要求往生的,得到上品下生的就是這個條件,但發無上道心,他沒有什麼其他的殊勝的行業,只是發了菩提心,可見發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議,一發菩提心,你沒有幹什麼,你都能夠上品下生。
那麼這個菩提心在通途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發成佛的心,那麼這個心在凈土法門有一個很好的詮釋,我們來看善導大師有一段這樣的話:[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你看這裡指出了一個凈業行人發菩提心下手的方便,往往我們是發菩提心怎麼發,摸不到門,因為凡夫眾生都是自私自利的,都離不開我執的,要把我執的心放大,發菩提心,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有的是口頭上發,行為上根本就心量沒有打開,那麼這裡怎麼下手呢?
你就發一念什麼心呢?對這個娑婆世界的苦厭離,對極樂世界的境界,依正庄嚴那種神往,從厭離和欣求下手,神往之後,就要趕緊求往生,求往生的目的是要在彼土快速圓滿菩薩的大悲願行,普賢十大願王,在那裡圓滿,圓滿了大悲願行之後,還要回到娑婆世界生死稠林普度一切眾生。你把這個心發起來 ,從厭離欣求再擴大一點,去救度有緣的眾生,還回來,這就是發菩提心。也就是以厭離娑婆欣求凈土的心,發出往生成佛回來度眾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你這個心從真實心裏面發起來之後,這就是你上品下生的資格。就以這樣發菩提心的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世界。那麼下面就是以這一念發心的功德迴向求往生為能感之機,就感得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以及諸多的菩薩拿著金色的蓮華,金蓮華,阿彌陀佛的光明裡面變化了五百尊化佛來迎接這個行人,那麼五百化佛同時伸出手來接引,這些聖眾都同聲讚歎:[法子,汝今清凈],就是你的罪業滅了,就清凈了。這個[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正因為你這個宿世的罪業淡薄了,你才能夠在本地發出無上菩提心。[我來迎汝],這還是說這個行人雖然睹見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了,他內心還有懷疑,懷疑恐怕自己不能往生,「你看我就是發了下心嘛,什麼事都沒干,哪能真有那麼便宜的事,阿彌陀佛來接我啊,」他也懷疑。
為了破除這個懷疑,阿彌陀佛說[我來迎汝],不僅是彌陀一尊佛說,化佛和所有聖眾都在說[我來迎汝],這一說,這個行人就放心了,真有這麼便宜的事,由於阿彌陀佛、菩薩聖眾太慈悲了,他非要接我去不可嘛。所以他就蒙聖眾的告示,心懷踴躍,自己就看到自己坐在金色的蓮台上,蓮台就慢慢子合起來。合起來坐好之後,隨在阿彌陀佛的後面,一念就往生到了西方凈土七寶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