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歷十月初五恭迎禪宗達摩祖師聖誕

  達摩祖師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佛傳禪宗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達摩祖師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駐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二祖慧可大師。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南無大智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本為南天竺香至王三王子出家證得佛法真諦後,於梁普通年中,泛海來東土弘授"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法。其後,禪宗在東土開花結果,發展為中國大佛宗派達摩大師也被奉為禪宗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中國禪宗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剎帝利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他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剎帝利種姓。原本叫菩提多羅,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禪宗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自小就聰明過人,因為香至王對佛法十分虔誠,因此從小菩提達摩就能夠遍覽佛經,而且在交談中有精闢的見解

  般若尊者在游歷天竺國時,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菩提達摩般若尊者普度眾生理想,以及豐富的佛學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尊者門下,成為禪宗的門徒,而且發願要將當時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統一起來,使佛法印度重新振興。後來菩提達摩繼承了師父衣缽,在天竺國內弘揚佛法有一天,他聽到自己的侄子,繼承南天竺王位的異見王,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採取禁止信仰法令。於是,菩提達摩便派弟子婆羅提前往勸諫波羅提不辱師命,成功地扭轉了異見王的禁教政策,使異見王成為虔誠佛教徒

  葬身之處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佛門聖地。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籍貫種姓

  關於達摩之籍貫以及他的種姓禪宗諸書亦傳說不一,據《洛陽伽籃記》稱他為「波斯胡人也」;《開元釋教錄》卷第六引菩提流支傳亦謂: 「西域沙門達摩者,波斯國人也」。而《續高僧傳》則謂: 「南天竺婆羅門種」。但《歷代法寶記》卻載: 「南天竺國王第三子,幼而出家,早稟師氏於言下悟,闡化南天,大作佛事」(《大正》101冊180下)。此中未載那一國王名。到了《景德傳燈錄》即載有其國王名,謂: 「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這裡「香至」是國王之名,或國名不能確定,可是《傳法正宗記》卷第五中所載之文則明顯完整指出: 「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剎帝利,初名……父曰香至,蓋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三子也」(《大正》102冊739中)。日人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第三頁引《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弟子曇林序》載: 「法師者,西域天竺國人,是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也」。古印度對於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唯剎帝利族統治國家婆羅門只管祭祀事,何況是大婆羅門怎稱國王? 。

  上述達摩之籍貫,最早史料謂: 「波斯國人」,而道宣之《續高僧傳》以後諸書均謂:「南天竺人」。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既稱為「波斯國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羅門種」;如果是「婆羅門種」 ,就不可能稱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剎帝利種」,不可能是「婆羅門種」。凡此諸說,初謂: 「胡人」,後稱:「王子」。(羅香林之《唐代文化史》)《舊唐書·僧神秀傳疏證》謂: 「達摩後稱『碧眼胡僧』,作者意謂: 『波斯胡人』一說,實較可信」。他根據: 「馮應榴《蘇詩合注》,卷七『贈上天竺辯才詩』, 『碧眼照山谷』句下,馮注引宋施顧注,謂:《高僧傳》,達摩大師,眼紺青色,後稱碧眼胡僧』。又雲: 『榴案,又見《祖庭事苑》。按《祖庭事苑》」,宋釋善卿編(日《續藏經》第二編第十八套第一冊),是宋時固以達摩為『碧眼胡僧』也。唐時印人是否碧眼,今不可考,波斯人則至今尚碧眼也。楊街之著《伽藍記》時,與達摩人華相去不遠,所記『波斯胡人』一說,較後起諸說為近實際,而宋人所稱『碧眼胡僧』,亦與波斯人種暗合,故謂達摩波斯胡人

  達摩生平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捨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游,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裡,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裡只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里有一個人證得道果。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眾又分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於己見,自圖發展,支系茂密,弟子眾多。達摩嘆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餘的派系,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為什麼都叫做實相?」僧眾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回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麼定呢?」 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麼叫做實呢?」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麼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麼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麼叫實相?」

  薩婆羅心裡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眾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

  達摩從這裡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麼證明它?」 僧眾有一個叫波羅提的回答:「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裡不顯現對象形象。」達摩說:「你心裡不顯現,如何知道它?」對方說:「我辨明無相,就是心裡對對象不加取捨。如對著陽光也就當沒有對著。」達摩說:「對於各種有無現象,心裡不加取捨。又,對著光明當沒有對著,光明也就沒有。」對方說:「在禪定狀態中,尚且沒有什麼感悟,何況還想知道無相呢!」達摩說:「相是什麼都不知道,還說什麼有無?感悟都沒有,怎麼能叫禪定?」對方說:「我說不證,是證無所證。不是禪定我就說是禪定。」達摩說:「不是禪定,怎麼又叫禪定?你說不證,這不是證什麼是證?」波羅聽了達摩祖師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謝達摩祖師懺悔以前的錯誤達摩預言道:「你不久將證得道果。這個國家有魔鬼,不久就會被你降服的。」說完就不見了,又來到定慧宗的寺廟,問:「你們所學定慧,是一還是二?」 僧眾有個叫婆蘭陀的人回答:「我們這個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達摩說:「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為什麼叫定慧?」對方說:「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達摩說:「當一不一,當二不二。這不是定慧,怎麼說是定慧?」 對方說:「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達摩說:「慧不是定,怎麼知道呢?不一不二,誰是定,誰是慧?」婆蘭提聽了,疑心渙然冰釋。達摩又來到第四處戒行宗的寺廟,問:「什麼叫戒?什麼叫行?這戒行是一還是二?」僧眾有一賢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因緣所生,依法教行事,內心不染,就叫戒行。」達摩說:「你說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還說什麼依法教。你這兩種說法矛盾,不能訴諸行動。內外都不明確,如何叫做戒?」對方說:「我有內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達,就是戒行。如果說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說到清凈,就是戒,就是行。」

  達摩說:「全是全非,還說什麼清凈?既然得到通達,又哪有內外之分?」賢人聽了自覺慚愧,信服了達摩祖師達摩又來到無得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得,既然無得,又得到什麼正果?既然沒有所得也沒有能得。」僧眾有個叫寶靜的回答:「我說無得,不是說沒有能得。要說能得,無得就是得。」達摩說:「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說能得,能得到什麼?」寶靜說:「見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見到不得,就叫做能得。」達摩說:「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無所得。既然無所得又說什麼能得?」 寶靜聽了,迷惘頓消。達摩達摩祖師又來到寂靜宗的寺廟里,問:「什麼叫寂靜?在此法中,哪是靜,哪是寂?」 僧眾有一尊者回答:「此心不動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靜。」達摩說:「本心如果不寂,就要藉助寂靜之法。本來寂,哪還需要寂靜之法?」對方說:「諸法本空,因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靜。」達摩說:「空空已經是空,諸法也是空。寂靜無相哪有什麼靜,哪有什麼寂?」 那位高僧聽了達摩祖師教誨,一下子開悟了。接著六派徒眾都發誓歸依達摩祖師。這樣,達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聲馳全印度,在六十年時間里,說服了無數的人出家

  後來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國王登荃,開始貶抑佛法。常說:「我的祖宗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見壽命不長,福運也短。況且,既然我身是佛,還外求什麼?善惡報應都是聰明人妄自虛構的。至於國內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舊友,都予廢除。」達摩知道後,悲嘆國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無相宗有兩個首領,第一個波羅提,此人與國王有緣,快要證得道果了。第二個是宗勝,不是不博學善辯,而是沒有宿因。當時六宗弟子心裡無不暗想:佛法有難,祖師怎能自己安閑?達摩遙知弟子心事,就彈響指頭回應他們。弟子們聽到後說:「這是師父達摩的信響,我們應該趕緊前去,聽受祖師慈命。」他們來到達摩的住所,禮拜問訊。達摩說:「有一片葉子障蔽了天空,誰能剪除?」宗勝說:「我雖然淺薄,卻不敢害怕去走一遭。」達摩說:「你雖然聰慧善辯,可是道力未全。」宗勝心想:「師父擔心我見了王後,大作佛事名譽顯達,奪去了他的尊威。縱使那國王福祿智慧雙全,我是受過大佛教誨的佛門弟子,難道還敵不過他?」於是就私下去見國王。到了王宮,他向國王大談法要、世界苦樂人天善惡事情國王同他問答交鋒,所說的無不在理。國王問:「你今天所說這套,法在哪裡?」宗勝說:「這個如同大王治國教化人民,應當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麼?」

  國王說:「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你那個法,將降服在誰人手下?」 達摩在那裡,遙知宗勝失敗了,趕快對波羅提說:「宗勝不聽我的話,悄悄去化導國王,一會兒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羅恭敬地接受了達摩祖師的指令,說了聲:「希望藉助您的神力」,腳下已經升起白雲。他飛到國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國王正在問宗勝,忽然看見波羅提乘著雲趕來,大吃一驚,忘了自己的話,說:「騰空而來的人,是正的還是邪的?」波羅提說:「我無所謂邪正,而是來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無邪正。」國王雖然驚異,而正值傲慢頭上,便向宗勝下了逐客令。波羅提說:「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趕走僧人?我雖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發問。」國王惱怒地說:「什麼是佛?」波羅提說:「見性是佛。」國王問:「大師見性嗎?」波羅提說:「我能佛性。」國王問:「性在哪裡?」波羅提說:「性在作用上。」國王說:「什麼作用?我沒看見。」波羅提說:「現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見。」國王說:「我有它嗎?」波羅提說:「大王如果作用,無不有它;如果不作用,連自己身體都難以看見。」國王說:「作用的時候,他分幾處出現?」波羅提說:「分八處出現。」國王說:「給我講講這八處。」波羅提說:「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為見,在耳為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現在無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攝於一顆微小的塵埃中。知道的說佛性,不知道的說精魂。」國王聽了這段偈語,就開悟了,向波羅提悔過謝罪。他經常向佛家人諮詢法要,修習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歲才死去。

  當時宗勝被趕出王宮跑到深山裡,心想:「我如今一百歲了,八十歲前行事不端,二十年來方歸依佛道天性雖然愚昧,行為可沒有差錯。既然不能抵禦佛法災難,活著還不如死了好!」於是跳崖自盡。有一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體安然無損。宗勝說:「我慚愧地躋身佛門,本該以宣揚正法為使命,卻不能去除國王的偏見,所以捐軀自責。沒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賜我一句話,讓我保用餘生。」神人便說了一偈:「大師壽有百歲,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後來因為靠近了至尊,在達摩祖師熏陶下修人了佛道。雖然有些智慧,而有較多彼我,遇到各位賢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功德內心還沒有恬靜。因為聰明傲慢,落在這個地步。國王尊敬你,應當知道這是當然的結果。你如果從今以後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會成就奇智。聖人都是潛心修煉才得道的,如來也不例外。」宗勝聽了偈語高興起來,在岩間靜靜地坐禪。

  這時,國王又問波羅提:「仁人聰明善辯,應當拜什麼人為老師?」波羅提說:「我出家,拜婆羅寺烏沙婆三藏受業師,出世師是大王叔父菩提達摩。」國王聽到達摩祖師名字,驚了半天,說:「我慚愧地繼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趨向邪說,違背正道,忘了我尊敬叔父。」立刻下令叫近臣們專程去迎請達摩達摩隨著使臣來到王宮,幫助國王懺悔前非。國王聽了勸誡,流著眼淚達摩謝罪。又下詔書,請宗勝回國。大臣稟奏:「宗勝被貶斥之後,跳崖自殺了。」國王達摩說:「宗勝的死,都是我的錯。如何能大發慈悲,免去我的罪過?」 達摩祖師說:「宗勝現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馬上就會回來。」 國王便派使臣進山,果然看見宗勝在那裡端坐靜思。聽說國王召他回去,宗勝說:「深愧國王美意,貧道立誓居處在岩泉了。何況王國之中,賢德如林,達摩大王叔父佛家六眾的導師波羅提是佛法中的龍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聖人,以便給身家國業造福。」使者回頭來復命,還沒走到達摩就對國王說:「你知道帶回宗勝了嗎?」國王說:「不知道。」達摩說:「第一次請不來,第二次必然不會來。」過了很久使者來了,果然如達摩所說,沒有帶回宗勝。達摩於是向國王告辭說:「好好修習善德,不久你就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後,國王生病了。請御醫來診治,病卻越來越嚴重。貴戚近臣們記起達摩大師的預言,急忙派使者去對達摩說:「國王病重,快到彌留的時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遠道來救治。」達摩便到王宮來慰問。這時,宗勝又一次承蒙國王召請,便離開了深山。波羅提也來探病,問達摩:「該怎麼做能讓國王免除病苦?」達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廣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寶,又為他懺悔,希望消止罪過這樣做三遍國王的病有了好轉。達摩想到震旦緣熟,游歷化導的釋子不時走到那裡去,便首先告別了先師寶塔,然後又告別同學再來王宮,安慰鼓勵國王說:「要勤修各種善業,護持佛家三寶我這一去不會很久的,九年便回來。」國王聽了涕淚交流,說:「這個國家有什麼不好,那方土地有什麼吉祥?不過,叔父既然同它有緣,也不是我勸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記父母之國,事情辦完了,早日回來。」國王便准備了大船,裝上各種珍寶,親自率領臣屬,把達摩一行送到海灘。

  達摩一行遠涉重洋,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後,終於到達了中國南海。這時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廣州刺吏蕭昂備設東道主的禮儀,歡迎他們,並且上表奏稟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詔到廣州迎請,這時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達摩等到達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見了達摩,問他:「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書,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麼功德?」達摩說:「並沒有功德。」武帝問:「為什麼沒有功德?」達摩說:「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然有,卻不是實有。」武帝說:「怎樣才是功德呢?」達摩說:「清凈、睿智、圓妙,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在塵世上追求的。」武帝又問:「什麼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空寂無聖。」武帝又問:「回答朕的問話的人是誰?」達摩說:「不知道。」武帝沒有領悟。達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沒有契合,於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長江北岸。

  十一月二十三日,達摩到達洛陽。這時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達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語。人們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管他叫「壁觀婆羅門」。

  當時有個叫神光的僧人是個曠達之士。他長期居住在洛陽附近,博覽群書,善於談論玄妙道理。他嘆道:「孔子老子的教,不過是禮術規矩,《莊子》、《易經》這些書,也未盡妙理。近日聽說達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聖達的人就離自己不遠,該占探訪他那玄妙境界。」於是來到少林寺早晚參見大士,恭候在旁。達摩卻每每對著牆壁端坐,神光聽不到他的教誨和鼓勵。神光心想:「過去的人求學訪道,餓了,把光骨頭敲開吸取裡面的骨髓,從身上扎出血來暫時充饑,割下珍貴的頭發掩埋在泥里,或者捨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麼人呢?」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動不動。到天亮時,積雪都沒過他的膝蓋了。達摩問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麼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淚來說:「只希望和尚慈悲為懷,打開甘露門,普度眾生。」達摩說:「諸佛有無上妙道,是天長地久勤奮精進,行難行之事,忍難忍之情修得的。哪能憑小德小智,輕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費辛苦。」神光聽了達摩祖師的教誨激勵,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斷了自己的左臂,將殘臂放在達摩面前達摩知道他是堪承大業的法器,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為了證法而忘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斷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達摩於是給他改名叫慧可。

  慧可問:「諸佛的法印,可以說給我聽嗎?」達摩說:「諸佛的法印,不是從人那裡得到的。」慧可說:「我的心還沒有安寧,求大師幫助我安寧下來。」達摩說:「把你的心給我,我幫助你安寧。」過了會兒,慧可說:「找我的心找不到了。」達摩說:「我幫你安心,完成了。」過了九年,達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門人說:「回國的時間到了,你們何不說說自己有什麼心得?」一個叫道副的說:「在我看來,不拘於文字不離文字這就是道用。」 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皮毛。」尼姑總持說:「 據我理解,就像慶喜見到如來的佛國,見了一次就見不到第二次。」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肉。」道育說:「地、水、火、風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識五陰並非真有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法可以學得。」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骨頭。」最後,慧可禮拜大師,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開口。達摩說:「你學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訴他:「過去如來把他清凈法眼傳給迦葉大士,然後又展轉囑託,傳到我手裡。你要護持。我把袈裟也傳給你,作為傳法的信物。它們各有自己的含義,應該知道。」慧可說:「請大師指示。」達摩說:「內傳法印,以便正智與真理相契合。外傳袈裟,以便教派承傳旨意明確。若是後代輕薄,群起懷疑,說我是西天人氏,你是東方學子,憑什麼得真法,你拿什麼證明?你如今接受這袈裟佛法,以後遇上災難,只消拿出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導無礙。我寂滅兩百年後,衣裳就不往下傳了,佛法已經遍布天下。但那時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說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證說成千上萬。你應當宣傳闡發正道,不要輕視了沒有真悟佛理的人。他們一旦回復正道,就跟沒走彎路的人一樣了。聽我的偈言:『我來到這裡,本是為傳妙法、救迷情。結果自然成。'」達摩又說:「我有楞伽經》四卷,也傳給你這是如來心地要法,開示眾生悟法人道的。我來到這裡,已經中毒五次。我曾經把毒物吐出來過,放在石頭上,石頭都裂開了。我離開南印度來到東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大乘氣象。所以才跨過大海越過荒漠,為大法尋找法器。機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語.我的目的已經達到。」(《別記》載:達摩祖師少林寺住了九年,為二祖慧可說法。只教他外息諸緣,內心無事;心如牆壁,這樣才可以人道。慧可講說心性種種,同真理不相契合。達摩祖師只制止他的錯誤,不給他講解無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說:「我已經息了諸緣。」達摩問:「莫成斷滅了嗎?」慧可說:「不成斷滅。」達摩說:「這就是諸佛所傳的心性,永遠不要懷疑它。」)說罷,和眾徒們來到嵩山的千聖寺,住了三天。

  當時,魏皇帝尊奉釋家,佛門俊才如林。光統律師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鸞鳳。他們看到達摩大師演說佛道,常比手劃腳同大師辯論,是非蜂起。達摩達摩祖師遠振玄風,普施法雨,贏得了聲望。而氣量褊狹的兩個人不堪忍受,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幾次大師飲食里施放毒葯。到第六次放毒時,大師教化世人因緣已盡,法教也有了傳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圓寂。這時是魏文帝大統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達摩安葬於熊耳山,人們在定林寺為他起了一座塔。

  三年後,魏臣宋雲奉命出使西域,回來經過蔥嶺時,同達摩祖師相遇。宋雲看見他手裡提著一隻鞋子,翩翩遠去。宋雲問:「大師往哪兒去?」達摩說:「西天去!」宋雲回來,把這事源源本本告訴大家。等到他的門人啟開墳墓看時,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裡面有一隻鞋。滿朝廷的人為之驚嘆。官員們奉皇帝命令,取了那隻鞋,放在少林寺供養起來。到了唐朝開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華嚴寺。當初,梁武帝遇到達摩師祖,因緣未合。後來武帝聽到達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親自為他寫一篇碑文,但是沒有抽出時間。再後來聽到宋雲講的故事,終於動筆把碑文寫出來了。唐代宗謚達摩為「圓覺大師」。他的塔叫空觀塔(年號依《紀年通譜》)。

  (《通論》說:《傳燈》記載,魏孝明帝欽服達摩非同尋常的事跡,三次下詔書請他下山,可是達摩到底也沒離開少林寺大師圓寂之後,宋雲從西域回國,在蔥嶺碰上了大師。孝庄帝下令打開墓穴。這時是《南史》所說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這年四月癸丑去世,達摩祖師十月到梁國。則達摩還沒有魏國時,孝明帝已經去世了。他兒子即位不久,就被爾朱榮殺死,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國大亂。過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因而祖師少林寺的時候,正值魏國內亂。等到宋雲回來的時候,孝庄帝已經去世五六年國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開啟墓穴的說法?按,《唐史》說:後來魏末時,有個達摩僧人航海來中國,去世之後,這年魏國使節宋雲從蔥嶺回來,看見了他。宋雲的門徒挖開他的墓穴,只有一鞋子留在裡面。這才是真實的記載。)

  傳播禪宗

  達摩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原因,只要明心見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圓寂於洛濱,葬熊耳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