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學佛修行能否真正獲益,也是需要根據我們學佛動機來定性的

  對於修行認知,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間福報,有所求所得層面,或許也無法從根本上將佛法的博大精深學以致用。

  所求所得之心,其實也是我們內心時常處於患得患失而深感迷茫痛苦的根源。對於修行認知,還是要有進階式、客觀而深刻的理解。學佛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能夠了知佛法,作為佛弟子們,又能獲取什麼呢?這樣的問題,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需要時不時的跟自我內心展開一次次深刻的探討與交談。

  通過對於佛法的修學,真正能獲益的結果,也是需要根據我們學佛動機來定性的。對於我們來說,無論希求世間法的什麼,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期盼通過希求滿願的結果,來獲得內心安定與愉悅感。另一個層面,就是任何我們希望通過所求,能得來的如願,都要遠離痛苦和苦悶的感受。

  那麼通過佛法的獲益,進而學以致用的根本收獲,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從根源上解決所有讓我們感覺痛苦的一系列問題。從心上著手,用佛法的點滴調試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久而久之,想要通過修行來期望的,就不僅僅只停留在膚淺的世間福報層面了。

  聞思修佛法的獲益,只有自己最能深刻體會。當我們覺得受益時,就可以幫助他人了解佛教,慢慢引導他人學習佛法。因為通過佛法給予心靈的滋養,會讓我們內心變得更具彈性,而且心靈向善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

  當我們通過對於佛法所學、所修、所感而去試著感染旁人或引領他人親近佛法時,並不是說我們有多懂、或修行已經到了一定境界,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提倡大家能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去傳播向善的力量時,除了是「一幫一帶」服務與奉獻精神的體驗,同時也是自我檢討、自我學習的機會

  就像我一直教導大家,實際上我也在經常檢討自己。在我們教別人,說別人缺點毛病的時候,更要看一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缺點毛病。如果有,就要想辦法去改。雖然不可能一步改到位,但最終能把自己的缺點毛病都改掉,這才叫修行人

  修行基本上是一種自我透視和反觀之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感恩眾生恩德,因為當我們想要為了眾生離苦得樂去奉獻一切的時候,也因為這樣的機緣眾生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反思,並更好的修正自我不完善。

  我們現在經常重復講的很多內容是因為大家還沒做到,所以就有重復的必要。就像我們每天念皈依文,念發菩提心文一樣,看似嘮嘮叨叨,也一定要念這些。我們小時候,每次一上課,老上師——尊貴的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都帶著我們念發願文,「為了利益天下有一苦難眾生,早日脫離輪迴苦海,早日成佛……」這樣聽了七八年以後,有一天我們去問師父,「為什麼每天早上都要念這個?能不能改一下詞兒?」師父說,「你能改成什麼?在沒成佛之前,也就只能念這個了。」每個佛弟子都要以身作則,以德服人,自己先做一個好的佛教徒,不能說自己沒有缺點,不能說毛病都長在別人身上。每個人都要慢慢改。

  像老上師他們修得這么好,已經到了佛菩薩境界,基本應該沒什麼缺點了,可他依然會常常懺悔。老上師講過,他在28歲的時候有一次辯經,是把一位年長具德的大堪布給辯敗了。後來他為此,一輩子都在懺悔,說自己當時太血氣方剛,不懂給老堪布一點面子。但這也是情有可原,因為那位年長的老堪布特別喜歡以另一教派方式引經據典,老上師辯才無礙,就覺得我們這裡是寧瑪巴的大佛學院,為什麼老用別的教派來引經據典?自己教派可以引用的已經夠多了。結果,當時大堪布坐在法座上,老上師坐在法座下,老上師把大堪布辯得啞口無言。後來,老上師就為此懺悔了一輩子。其實對我們來講,佛法辯論沒什麼的,但老上師覺得這是他這輩子犯得最大的錯誤

  我們要向老上師學習,學習他這種勤於懺悔精神。阿底峽尊者說過:自己學習小乘時,沒有犯過任何戒律;進入大乘,偶爾會犯戒;自從修習金剛乘以後,所犯戒律就像飄落的雪花,不知道有多少。但因為每次都念修金剛薩埵百字明,一生之中,從來沒有跟罪業一起睡覺過。所以,我們也要像阿底峽尊者學習,不要跟雪花似的罪業過夜就好了。每天堅持修行,一日三餐一樣的修行,早上前行發菩提心,然後正行空性見,如夢如幻看待一切人事物,晚上結行把壞的懺悔掉,好的功德迴向圓滿。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