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宗教程第三編(上)

  第三編教相判釋

  教相指如來一代時教之相狀,判釋是判斷經論的旨趣,解釋經論的義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淺深。意在方便學人,俾於一代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心目,進修有據。

  早在古印度佛典中,已有簡略的判教萌芽,如《法華經》分大小二乘,《楞伽經》分頓教漸教,《解深密經》列出有、空、中三時,《涅盤經》標明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等。雖未明確提出判教,實已具備了原初判教的內涵。

  佛教傳入我國,至東晉晚期,傳譯尤盛,大小乘各種經典次第迻譯。如果不把經典條分縷析,給以時教宗趣的合理辨析,勢必給學人帶來頭緒紛繁,無從抉擇的困惑。於是判教應運而生。迄至南北朝,判教體系有十八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自唐以來,得到佛學界認同共遵且體系較為完備者,是天台華嚴的兩家判教。茲擬天台判教系統華嚴判教系統、凈宗祖師之判教三方面,略施討論。

  第七章天台判教系統

  天台判教系統始於南嶽慧思禪師,整理勘別諸多典籍,立天台教觀。其後的智者大師,仰承南嶽慧思禪師之遺緒,在分析研究「南三北七」判教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釋系統五時是依據《大般涅盤經》的五味說;八教中的化儀四教,是參考南地諸師的說法而加以提煉,化法四教是參考北地諸師的說法而加以提煉。因此,智者大師的判教,是集前人精萃大成而發展起來的,細密圓融,對後世影響極大。茲分述如次。

  第一節五時:時間維度的判屬?

  智者大師首以時間為參照系,依據華嚴三照與涅盤五味之說,將釋尊一代聖言分為五個時段。其五時是:一華嚴時,二阿含時(又名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盤時。五時中,華嚴、阿含、般若法華涅盤,依所說的經名立時。方等時就所說教法立時。茲分述如下:

  1.華嚴

  釋尊於寂滅道場,始成正覺,最初三七日間,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之眾,說自證法,即《華嚴經》。華嚴時乃五時之首,一代之始,如日初出先照高山。說明佛說是從高處說起,對上根利智菩薩演說。此時人間無知音,不見不間,譬如從牛出乳。從佛的教化意趣看,向鈍根機類弟子,擬說佛自證法,試其能否領會,又名擬宜時。

  2.阿含時。

  對上根利智菩薩能得利益華嚴大法,不能三根普被,非佛本懷,次十二年,於鹿野苑等,說三藏教四阿含等經,宇宙萬有世出世法,了解因緣,深悟生滅,革凡成聖。如日出漸高,照臨幽谷。譬如轉乳成酪。從佛的教化意趣看,誘引三乘根性,又名誘引時。

  3.方等時。

  二乘果位,非佛本懷。次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入楞伽》、《首楞嚴》、《金光明》、《勝鬘》等大乘經典,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以啟發弟子們恥小乘大乘之心,自悲敗種,如從乳酪出生酥。從佛的教化意趣看,名彈呵時。

  4.般若時。

  因諸小乘人,經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已回心向大,但其執情未舍。次二十二年間,佛說般若》性空之教,導引人心歸於真理,淘汰與洗滌二乘人的我法二執。心漸通泰,自知螢火不及日光,敬伏之情,根機轉熟,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的前提。如從生酥轉成熟酥。從佛的教化意趣看,又名淘汰時。

  5.法華涅盤時。

  經前四時擬宜誘導,彈呵淘汰,鈍根小種,眾機漸調,智慧隨熟,堪聞真實法門,最後八年間說《法華》,臨滅一晝夜說《涅盤》。《法華》以開三乘方便權門,顯一乘真實,會三乘歸一佛乘,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成佛之記。《涅盤經》具明佛法之理,為防止末世鈍根眾生起斷滅見,便扶持戒律,敘說常住之教。上面二經,為如來稱性極說。如正午日光,遍照高山幽谷;譬如轉熟酥而成無上醍醐味。五時教判,有別有通。別五時,歷然有序,如上所述。通五時,因眾生的機感不齊,故教法通於初後。其根機最鈍的聲聞大眾,必須經過上面別五時的調停與陶鑄,才能入於一佛乘實相;而根性利者,不必經歷五時,有的經歷四番或三番的陶鑄與調停,甚至隨遇一法便可悟入一乘之理,因而,通五時義得以成立。蕅益大師特別注重通五時意義,認為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任運度生,根據實際情況而設方便之教,不可思議;雖有時別,而絕不受時所限。

  凈宗經典在別五時中,屬方等時,然更多的是表現為通五時義。

  第一華嚴時,善財童子遍參知識,首於德雲比丘座下,得聞念佛法門末後普賢菩薩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證知凈宗念佛法門,實肇始於華嚴,廣被大機利根的菩薩

  第二阿含時,原始典籍處處內蘊凈宗萌芽,阿含時的聲聞眾,如憍陳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均在靈山法會上,聆聽凈宗妙法發願求生極樂國。?

  第三方等時,凈宗無上大法,始唱於華嚴時,此需大機上智所見,二乘尚不見聞,何況凡夫眾生。直到方等時,釋尊特為專說凈土三經,以冀若凡若聖之三乘根機,現生出離生死苦海往生凈土究竟成佛。是故方等經典,處處指歸凈土。密部經咒,悉皆護持行人往生極樂

  第四般若時,《般若》為眾經母,大小乘顯密諸教,無不從此流出。《大般若經》六百卷,義富文繁,龍樹菩薩造《大智度論》釋之,謂佛說此經,欲令眾生念佛三昧,得增益故。

  第五法華涅盤時,《法華》純圓獨妙,經中開示女人受持斯經,往生極樂世界,用作未來眾生榜樣。又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與念佛法門,異曲同唱。?

  由上證知,凈宗法門在五時聖言量中,徹始徹終,通前通後,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凈宗法門稱佛本懷,是故釋尊多次宣說,重重誨勉,具通五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