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明法師: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它雖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卻是極注重於道德行為的實踐。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隨時隨地努力去做好事,盡量避免一切過失,才能培養成完善的人格

  那麼到底要避免些什麼過失? 而又怎樣努力去做好事呢?

  從佛教觀點說,一個人起碼要實行五種道德:一、不殺生仁愛;二、不偷盜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妄語誠信;五、不飲酒而正智。

  這五種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

  諸位聽到這兒,心裡必然會打個間號:「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這樣做?」那麼請大家平心靜氣,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殺生仁愛呢?

  諸位!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是什麼?是吃的穿的、住的嗎?是金錢珠寶嗎?都不是。這些東西雖然可貴,但有時還可以毫不顧惜地拋棄了,惟有自己的生命,怎樣也捨不得丟掉!甚至割去了一隻手,了一隻腳,犧牲了身體一部分,還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一般人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就應該愛惜別人寶貴的生命;我們不願別人傷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的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佛教教人「不殺生

  假使有一地方隨便人是沒有罪過的,那麼,住在那個地方的人隨時隨地都有被殺的危險,生命一點保障也沒有,大家都會墮在驚惶恐怖深坑裡,過著憂慮痛苦日子了。所以,社會秩序的維持,人類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夠共同遵守「不殺生」;因此,「不殺生」不但是佛教第的戒條,同時也成為國家重要的法律了。

  進一步說,不但人類,就是其他一切動物,也和人類一樣的有生命,一樣的害怕死亡,一樣的知道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對於一切動物,也應該要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

  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成一種慈悲仁愛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偷盜而重義呢?

  我們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認為最寶貴最捨不得丟掉的東西,但是要維持這人人都認為寶貴的生命的存在,卻又不簡單的。肚子餓了要吃飯,天氣冷了要穿衣,遮蔽風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種東西,必須有這種種物質上的資給營養,生命才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們寶貴的生命,稱為「內命」;而把這些生命所需的物質財產叫做「外命」。因為從我們生活需要上說,這些物質財產也就形成每個生命外在的一部分了;如果沒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會發生問題了。所以這些物質財產,如果給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搶劫、侵佔、剝削了去,那麼直接間接地,就會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內命」。「不殺生」以後,接著又教人不可侵奪人家的「外命」不偷盜」。

  一般來說,世間一切財物都是各有主權的,主權的轉移,必須經過合法的手續,付予相當的代價,這種主權的保障,就是為要保護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資。假使一件東西主權不屬於我,而我為貪心的驅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竊、騙取、或者強奪,不付代價,不費勞力地把它變為已有,那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如果所有的人這樣做,那麼財物的主權,便沒有了保障,你侵我奪,社會就要紊亂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別人的主權,嚴守「不偷盜」的戒律

  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邪淫而有禮呢?

  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為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為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結合,必須遵守國家法律,與社會的禮節。如果沒有通過法律與禮節而亂行非禮,則有乖於國家法律,亦破壞了社會的禮節。所以在佛教戒律上,允許在家的佛教徒,有正當夫婦配偶,但是對於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因為此種邪淫,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和諧,傷害社會的風化。

  第四,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妄語誠信呢?

  我們知道,社會國家是由許多「個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社會的許多「個人」,彼此要傳達情感,交換意見,完全是靠著語言;可以說人類社會關係,完全是由語言構成的。假如我們的語言不正確,不誠實就不能負起傳達情感與交換意見的任務了,這好像兩岸之間,折斷了橋樑,人與人之間的聯絡被破壞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紊亂。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語」,要說誠實正確而有意義的話。

  進一步說,文字語言的記錄,它的傳達情感,溝通意見的功用,和語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們在語言上不可撒謊、在文字上也同樣的不應虛妄

  第五,為什麼我們要實行不飲酒而正智呢?

  要知道,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為。因為酒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性亂起來,既大膽,又沖動神經系統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麼天大的罪惡都幹得出來,所以佛教教人「不飲酒」。

  上面所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五種德行為,在佛教稱為「五戒」,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每個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為。人群社會,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殺生」和「不偷盜」,那麼每個人的「內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邪淫」,那麼每個人家庭都能得到和諧了;如果大家能夠做到「不妄語,那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能和平安樂了。所以,不但個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須實行佛教五戒;就是人類世界要達到和平安樂,也非大家一齊來實行佛教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推行這人生應行的五種道德

  (未完待續)(摘選自《居家學佛行儀》)

  寺 院 簡 介

  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山是具有1500多年曆史的佛教聖地,與四川青城山、峨眉山並稱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縉雲山上雲霧繚繞、群山疊翠深處便是千年古剎縉雲寺。縉雲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後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曾親筆賜名「禪真宮」。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浙江幽谷凈滿禪師入蜀,按其師無見睹禪師指示,「逢縉則上,遇雲則住」,進山重建縉雲寺。萬曆二年(1574年),明神宗皇帝敕賜縉雲寺為「迦葉道場」,自此,縉雲寺成為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

  1931年,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寺中創辦的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使縉雲寺在整個中國佛教界聞名遐邇,培育了大批佛教人才太虛大師、法尊法師、正果法師、惟賢法師是縉雲寺自清末民國至今時代幾代高僧代表人物。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後來發展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如今,「人間佛教思想經過眾多繼承者的闡揚發揮,越來越受到佛教界廣泛重視。縉雲寺將遵循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的教導,努力開展弘法利事業,以此報答祖師教誨之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