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以觀察自心為主,但並不是只專註內心就可以。「觀察」,是觀察自心當下是否在情緒中起伏,沒有經過細致的觀察,不太可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多麼粗重。眼下的我們還是凡夫俗子,依然會被情緒牽引,傷人害己;無法控制那顆瘋狂的心,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到處欠債。因果業力不虛,自己欠的債只有自己去還,怎麼還?對所有眾生無私付出,努力為了眾生的究竟解脫而累積功德。
佛教徒是觀察自心為主,還要向外付出累積福報嗎?向內觀察自心,並非只是專註自心就可以了,重點是「觀察」——發現自己的心處在什麼樣的情緒中,是如何起伏的。只有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等煩惱是多麼粗重。有一天,當你沒有了粗重的情緒,表示已經成就了,就不需再累積福報了。現在的我們呢?很多時候仍有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和他人,傷害自己和他人;即使明知很多言行不好,還是會去做,於是到處欠債。要償還對眾生欠下的債,就要往外對眾生無私付出,去還債,所以我們就要積極去做功德。
佛經中經常強調,不能傷害眾生,要多利益眾生,多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多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大,福報就會越來越大,智慧也會越來越多。福報大了,世間上的那些小不點兒的事,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呢?都能解決好,就怕我們心胸狹隘,遇到一點小事,自己的心裡就先過不去了。
一個人要學壞很容易。比如,有的小朋友什麼都不用教,學那些不好的習慣很快,想要養成好習慣卻非常不容易。反過來,你們要了解,任何佛法的教育,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虔誠心,反觀自己的內在,多多反省自己。只有這樣,修行才能夠進步。任何一種修行,任何時候重點都是一樣的,能不能反觀自性,能不能多觀察自己的缺點和毛病,這是非常重要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