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衛國中,有位長者的妻子產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嬰,這孩子出生才沒幾天,竟然就會開口說話。男嬰問父母:「世尊還住世嗎?」長者夫婦回答:「是的。」又問:「那麼舍利弗尊者、阿難尊者等人呢?」長者夫婦亦答道:「也都在。」長者夫婦非常驚訝,知道這孩子絕非常人,於是決定去請示佛陀。
夫婦倆帶著孩子來到只園精舍,恭敬禮拜佛陀後表明來意。慈祥的佛陀注視著襁褓中的嬰兒,微笑地說:「這是個有福報的小孩,用不著疑慮或害怕。」夫婦倆聽了佛陀的話後,不禁鬆了 一口氣,便歡喜地帶孩子回家。
回家之後,長者子向父母表示,希望能請佛陀及諸大比丘到家裡應供。父母親聽了,答道:「若能供養佛陀及諸大比丘,是我們無上的福報與榮幸,但還是得先詳細籌畫,准備好齋僧的器具與食物才行,並非馬上就可成辦。」長者子告訴父母:「只要將屋舍內外打掃干凈,准備好比丘們的坐具,再設三個高座,美味豐盛的齋點自然就會現前。」長者子又說:「我前生的母親尚在人世,目前居住於波羅奈國,希望您們能派人將她接來。」長者夫婦聽了,馬上派人去波羅奈國將孩子前世的母親接到家中。長者子所設的三個高座,就是為了感恩佛陀,以及今生、前世的母親。
當一切准備就緒,佛陀與眾比丘也威儀庠序的來到長者家應供。佛陀與弟子們依序入座後,種種美味豐盛的飲食自然現前。用齋畢,佛陀為大眾開示無上妙法,聽聞者莫不法喜充滿,長者全家及長者子前生母親亦因此殊勝因緣,皆證得須陀洹果。長者子長大後,更發心出家修行,精進道業,不久即證阿羅漢果,獲六神通。
阿難尊者見長者子果報如此殊勝,不僅出生富貴人家,出生沒幾天就會開口說話,長大後出家修行,最後還得道證果,便向佛陀請示原因。於是世尊為大眾開示長者子的過去因緣。
長者子的前世是波羅奈國人,雖然也是出生於長者家中,但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逐漸窮困。所以即使生值佛世,有心供養三寶,也沒有多餘的能力。
長者子對於無法供養三寶,始終耿耿於懷,於是毅然舍下貴族的身份,到富貴人家委求作奴,供人差使。一年後,長者子向主人請求千兩金的報酬。富豪好奇地問:「這筆錢是你要用來娶妻的費用嗎?」長者子回答:「這些錢是要設齋供養佛陀及眾比丘的。」富豪聽了之後非常贊嘆,於是主動提供自己的舍宅,讓長者子設齋供佛。
由於這段至誠供養的因緣,長者子命終後,得以生至富貴人家。今世亦發供佛齋僧之心,並於聽法當下,心開意解,得道證果。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一》
【省思】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雲:「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諸福田中,以供養佛、法、僧三寶為最。因為有三寶住世,佛法才得以流布,眾生才有所依怙。所以,我們若能以清凈心、恭敬心至誠供養三寶,必能獲福無量。更進一步,若能了達緣起性空之理,修無修修,回歸這念清凈自性,即是耕耘自性福田,定能成就清凈解脫之果。
【原文】
《賢愚經.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復更問曰。尊者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見子生便能言。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佛言。此兒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歡喜。還歸其家。兒又啟曰。唯願二親。為我請佛及比丘僧。父母告曰。請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兒又啟曰。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居波羅奈國。為我喚之。父母隨語。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一為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膳美味。自在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精勤正業。獲致羅漢。阿難白佛。此沙門者。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逮得神通。佛告阿難。此人前身。生波羅奈。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便舍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豪姓問曰。卿欲娶妻耶。答曰不也。豪姓又問。用金何為。答曰。欲用飯佛及於聖僧。豪姓告曰。若欲請佛。吾當與金並為經營會於我舍。貧者唯諾。便設餚膳。請佛及僧。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聞法得道。佛告阿難。往昔貧人者。今長者子沙門是也。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頂戴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