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23、賊偷錦綉用裹褐喻

  譯文:從前有一小偷,潛入富人家裡行竊。他偷了許多精美的絲綢製品,就用來包裹他那些破爛的毛織衣服。明智人都譏笑他的行為。

  世上愚昧的人,也同樣是這樣。既有信心聽從佛陀的教導,修行利他利世的教義以及讀經、信佛布施,卻又由於貪圖世俗利益不能割捨,破除了遠離慾望煩惱戒律條例,最終受到人們的嘲笑,也是同樣的道理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23、賊偷錦綉用裹褐喻

  昔有賊人,入富家舍,偷得錦綉,即持用裹故弊褐①種種財物,為智人所笑。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②中,修行善法,及諸功德③。以貪利故,破於清凈戒④及諸功德,為世所笑,亦復如是。

  注釋:

  ①弊氀褐:弊,破舊。氀(lǚ),毛織品。褐,粗麻編的襪子或做的衣服

  ②佛法:佛所講的義理

  ③諸功德:指讀誦佛典、禮佛、布施等。

  ④清凈戒:佛教遠離罪惡世間煩惱戒律條例

  辨析:

  無知是可悲的。無論是回首過去,還是面對現實,展望未來,戰勝貧窮愚昧無知都是人類必須永遠正視的問題。在中國的歷史上,閉關自守,以老大自居的狀況也延續了相當長的歷史歲月,它的結果就是舊中國由強大走向衰落,到鴉片戰爭以後,就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愚民政策也是封建專制王權統治人民的重要一環,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思想桎梏。而莊子在這一點上就顯得豁達高明得多他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智慧見識少的不如多的,經歷歲月短的不及長的。在《秋水》篇中則更是盛讚了大海胸懷,嘲笑了井底之蛙的淺薄。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