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舜法師:什麼是愛?佛教中關於「愛」的特殊定義

uploads/content/2022/june/614e13df40822c0dbb540876c72da970.jpg" width="484" height="300" />

  問:什麼是愛?

  宗舜法師:南傳《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在佛教裡面,「愛」這個詞有特殊的定義。唯識法相裡面說,愛以染污為性。也就是說世間的一切感情,無論用什麼漂亮的話去包裝,它其實都是有條件和有原因的。在古代,中國人其實並不講「愛」這個詞。中華民族是一個羞於表達感情的民族,「愛」是西方的特殊詞語,像今天說「我愛你」還是很難啟齒的,但改成英文念念好像會比較順口。這是一個民族的特性,跟外國人不一樣。

  這也就註定了,在我們的佛經翻譯裡面,「愛」和「欲」是放在一起的——「愛欲」。愛是一種慾望慾望不是單指情慾。在佛教裡面,貪財是欲,貪色是欲,貪名是欲,貪食物是欲,貪睡覺也叫欲,這稱為五欲或五蓋,是五種能夠障礙我們修行心理活動,這些全都是愛欲也就是說,你過去理解的愛,感情的愛,其實是對愛的一個方面的理解。佛教裡面把愛和財、色、名、食、睡全部都連在一起。那麼所謂的愛情什麼呢?無非就是一種佔有。佔有對方的感情,或者佔有對方的身體,離不開這兩個方面。

  當然,在另一面,愛的德性的意思,在佛教經典中也相當普遍。如愛法、愛育、愛果、愛敬、愛喜覺、愛語、愛惜等。這個意思實在泛得很,可推而至於愛國家、愛社會、愛親人、愛祖師,以及於對人類萬物的關切之情。以不染污愛樂佛法師長。《俱舍論》卷四︰「愛謂愛樂,體即是信。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

  佛教不是愛的宗教,是慈悲智慧宗教。一些宗教被視為愛宗教佛教中則以「慈悲」為中心,而不直言「愛」字。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增支部經典即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面。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

  慈悲什麼呢?「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悲」是拔除眾生苦難。就是說,我給你快樂叫做「慈」,幫助你解決你的苦難叫做「悲」。到了大菩薩境界,比如觀音菩薩,就被稱為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呢?就是沒有條件地給予你快樂不分彼此地解脫你的苦難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才是佛教對「愛」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說,佛稱為慈父觀音稱為有求必應就像慈母一樣。佛教甚至說「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就是佛看到眾生沒有得度啊,會終宵哭泣。佛不是為了佔有他,而是為了解救他,讓他獲得解脫

  所以「慈悲」與「愛」的區別就在這里:「愛」是需要是佔有,「慈悲」是完全地利益對方。這就不難明白什麼是「愛」,什麼是「慈悲」。

  「大愛」這個說法不過是從西方引入的概念而已。因為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容易接受大愛這個詞,很難接受佛教的「慈悲」。所以在台灣,包括證嚴法師,都用「大愛」這個說法。我們可以把它替換成「大慈悲就可以了,不要對這個「愛」字有錯覺

  至於說愛情在我們沒有斷煩惱的時候,每個人佔有的心是不會斷除的。我可以坦白告訴大家。因為每個人感情,都跳離不出我剛剛講的這五個方面,所謂財的方面、色的方面、名的方面、食的方面、睡的方面。對物質方面的追求都可以歸為「財」的方面。「色」不光是美色感情一類的追求都可以歸到這個方面。「食」就是吃,包括喝好茶、吃好的東西都叫「食」。「睡」,懶惰懈怠等等都可以歸納到這個「睡」裡面。愛,五欲,說到都是貪。大部分人,都不過是努力地表現得貪得更高尚一點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們覺得貪財多麼俗啊,鄙俗不堪;那我貪吃,天天研究素菜怎麼做,茶怎麼好。這是是一種貪呢?這其實是把對財的貪變成了對其他物質的貪。那麼同樣,貪色覺得太不好意思,太說不出口了,那麼我改一下,變成貪睡。其實五種貪,根本是等質的。也就是說,一個貪財的人並不意味著比一個貪名的人更加低俗,一個貪睡的人也並不意味著比一個貪色的人更加高尚。只要有貪欲,它都是貪。

  對於愛情星雲法師提出的四要值得參考:

  1.我們要「以智化情「──用理智來凈化感情

  2.我們要「以慈作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

  3.我們要「以法范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

  4.我們要「以德導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

  星雲法師說:「我們如何把心上的私情私愛去除,陶冶為奉獻大眾的胸襟?我們如何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情愛,凈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之道,升華生命內涵,必須慎思的問題,有了服務眾生、奉獻社會慈悲,我們的感情生活將更豐富,更雋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