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大師法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常熟人,俗姓時,家族世代為書香門第。

  大師天生不食葷腥,七歲出家,拜清涼庵容選和尚為師,15歲正式剃發。大師聰慧爽朗,經典過目不忘,詩文書法無一不精。

  大師雖精通世典,卻從未於頃刻之間忘記生死大事。大師生性篤孝。母親去世後,他跪在佛前誦《大方便佛報恩經》,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此後,逢年過節及夏伏冬臘祭祀時節,都要設像供養有一天,大師到普仁寺,正巧看到一位僧人倒地猝死。這使大師頓悟世間無常,益加鞭策自己。

  24歲時,大師在昭慶寺受具足戒,從此嚴習戒律不離衣缽日中一食,脅不沾席,並習以為常。農歷庚寅年,大師往依渠成法師,聽講《法華玄義》;拜謁紹曇法師,聽講《唯識》、《楞嚴》、《止觀》各部經論。從此晝夜研習,探求真諦。不到三年,大乘佛學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全部融會貫通。紹曇法師即為大師授記別,為靈峰四世,天台正宗。

  農歷申午年,大師叩拜靈鷲和尚於崇福寺,參話頭念佛是誰」4個多月,忽然開悟,說「我的夢醒了」。自此以後,機鋒迅利,思維敏捷,辯才無礙。靈鷲和尚欲以衣拂相授,傳住持之位,大師不受而辭。從此掩關於真寂寺,白天讀《大藏經》,夜晚持佛名號。3年期滿,眾人請大師開講《法華經》。大師升座開演,口若懸河,詞如泉涌,滔滔不絕

  農歷戊戌年開春,大師住於杭州隆興寺。紹曇法師大師代講經律。法師親自聽講,不住地擊節贊嘆,口稱「善哉」。

  農歷已亥年春,大師到四明阿育王山,瞻仰禮拜舍利。先後5次燃指供佛?跪在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感應舍利放光大師因而作詩如下:

  「迦文滅度二千年,舍利於今尚燦然。

  自慶宿生何善利,得瞻光明塔門前。

  一顆如珠綴小鍾,青黃赤白現何窮。

  自心還見自心相,不是如來色不同。

  殿含寶塔塔含空,塵塵剎剎本自融。

  八萬非多一非少,毫端應現寶王宮

  醫王雖去葯還留,慚愧痴兒病未瘳。

  讀罷涅槃遺教品,傷心不覺淚長流。」

  從此以後,每年佛涅槃日,大師都要集合出家在家大眾,廣修供養。講演《彌陀》、《遺教》二經,開示是心是佛的真諦,三根普被,法化洋溢。江浙一帶,出家在家四眾,無不傾心歸仰。大師又手著《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眾弟子言語懇切,許多讀誦的人都潸然淚下。如此經歷十年,法筵之興盛,天下第一。《勸發菩提心文》收入《凈土十要》第九要附,且有單本流通,行人自己請讀,恕不抄錄。

  大師曾應邀到永福、普慶、海雲等禪寺講經。每到一院,必模範一方,清規肅穆,氣象一新。每講解《法華》、《楞嚴》等諸大經典時,手執經卷,請問教義的人,不約而同,雲集於大師座下

  大師晚年退隱於杭州仙林寺,足不出戶,力修凈業。已酉年冬,杭州人茅靜遠、葉升、皇甫子儀、李執玉等居士監院師自躬、一葦等,力請大師到鳳山梵天寺講經。大師於是屏絕諸緣,純提凈土晝夜六時,帶領大眾行道念佛,人們都說大師永明延壽大師再來

  大師先後主持叢林十餘年,在大師座下得度的弟子,及歸依受戒居士,達數百人。遇到學習詩文的佛門四眾弟子大師就痛下戒勸:「人命呼吸之間,哪有工夫世俗文字。稍有錯過,便成來世。那時再想出離,比登天還難呢。」

  大師雍正7年曾與眾人結蓮社,並親自起草誓詞,以生命結束為期,將每日功課分為20分,以10分持名念佛,9分觀想念佛,1分禮懺念佛。其中開示禪宗學人念佛偈為:

  「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攖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隻葛藤,一刀齊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

  雍正11年臘月初八佛成道日,大師告訴弟子說:「明年4月,我就長往西方了。」從此,大師掩關於寸香齋,每日持念阿彌陀名號10萬聲。直至第二年甲寅歲4月2日出關。12日,大師對大家說:「我10日前見到西方三聖降臨虛空,今天又見到,莫不是我該往生了。」隨後,囑咐院中事務,並遍辭城中護法居士侍者大師留下偈言,大師寫到

  「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

  寫竟,大師說,「我14日決定往生,你們為我集眾念佛。」13日,大師斷除飲食,閉目危坐到五更,沐浴更衣面西趺坐。14日將近午時,大師面向西方,寂然而逝

  等到為大師送行的人群趕到後,大師忽然又睜開雙眼,對大家說:「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大家各自凈念佛。」說完,大師合掌連稱阿彌陀佛,就往生了。鼻中玉箸垂下,顏色明潤,至封龕時面色不變。

  虞山寺上首無住師,於這年臘月初八,奉迎大師靈骨,葬於常熟琴川拂水西。乾隆7年2月15日,阿育王寺諸位四眾弟子,懷念大師道行,迎請大師靈骨,重建塔於阿育王寺之西,舊塔遂成為大師衣缽冢。

  大師生於康熙25年8月初八日,示寂於雍正12年4月14日,世壽49歲,僧臘25年。

  大師身後,留有《省庵法師語錄》一冊,是際清居士彭二林的重訂本。已刊板流行於世,讀者所得教益,微妙難以盡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