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凡中科舉,皆其祖、父有大陰德

  凡發科發甲[1],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為愈[2]也。

  歷觀古今大聖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於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茲喪祖德以盪祖業,任其貧賤,此舉世貴人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餘年,家風不墜,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

  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3]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鑒。

  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為人。生為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沉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為博雅通人,致令後世天地父母之名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

  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騭文廣義》,為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4],而隨即沉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

  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女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

  否則且就家庭日用雲為,以作為聖為賢之先容[5]。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

  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愷切[6]言之,亦未始[7]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8]也。(正編與永嘉居士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女之要。」(《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師著,欣猒編)

  註:

  [1]發科發甲:「發科」,科舉考試應試得中。「發甲」,科舉考試,考中甲等。

  [2]愈:較好,勝過。

  [3]鼎甲:科舉制度狀元、榜眼、探花之總稱。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稱

  [4]洄澓(fú):湍急迴旋的流水

  [5]先容:本謂先加修飾,後引申為事先為人介紹、推薦或關說。

  [6]愷切:猶懇切

  [7]未始:猶沒有;未必。

  [8]一端: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