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37、殺群牛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養著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它們至水草豐美的地方讓它們隨時可吃。這時一隻老虎掉了一頭牛。牛主人便想:已經去掉了一頭,破了我的整數,還要這牛作什麼呢?就把牛驅趕至深坑的高岸邊,都推排到坑底去殺死了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受持如來二百五十條具足圓滿戒律,倘破了其中的一條,沒有產生慚愧之情,去脫掉惡行的垢染,去真誠懺悔,反而這樣想:我已破了一戒,既已不具足完整了,還要受持下去嗎?就把一切戒都破掉了,無一存留。就像那個愚人,把牛群全殺盡了,無一存留。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凈,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捨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痴可憐!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37、殺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餵食。時有一虎,啖①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②,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③坑底,盡皆殺之

  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④,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凈懺悔,便作念言:「我已⑤破一戒,既⑥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注釋:

  ①啖:吃,或給人吃。

  ②俱不全足:已不是整數。

  ③排著:排,推。排著,一個接著一個地推。

  ④具足之戒:即具足戒,又稱具戒、進具戒、大戒。

  ⑤已:他本作「以」。

  ⑥既:他本作「歸」。

  源流:

  《大莊嚴經論》卷六:如人恥白髮,並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間,白髮尋還生。(《中華大藏經》第二十九冊第六六o頁)

  《弘明集》卷六道法師<釋駮論>:無異人苦頭虱,因欲並首俱焚,患在足刺,遂欲通股全解,不亦濫乎!(《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第三十五頁)

  解說:

  俗語所謂:要麼流芳百世,要麼遺臭萬年,也是追求具足或全然毀壞的心理表現。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