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故事:初到揚州藏經院,刻印善書覺群迷(33)

  民國七年(1918年),國外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進行到第四年。國內南北戰爭仍未停止。加上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害,統計中外所傷亡的人數,不下千萬。面對如此深重災難,印光大師痛心疾首,急於流通佛經善書,喚醒世人覺悟

  到夏天的時候,因緣時至大師的陝西同鄉劉在霄先生,是一位清介之士,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他到普陀山拜訪大師,談及近來中外戰爭的情景,悲痛地問大師:「有什麼妙法,能夠救護這多災多難的世界呢?」大師回答說:「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大師將《安士全書》[1]送給劉居士看,希望他能夠刊印流通,讓看到這本的人都能覺悟,深信因果,不造惡業。劉先生看了《安士全書》以後,不勝歡喜就叫他的外甥趙步雲出資七百元刻印《安士全書》,並請印光大師料理刻印事宜。

  印光大師為了正法久住,流通久遠對於佛經善書的質量十分關注, 1911年陰歷七月,友人給他一本北京龍泉寺四月石印的《三國佛教略史》,其字跡就已經稍微有些模糊,這是當時洋紙容易退墨的又一證據。為此大師多方呼籲不要用洋紙印佛經。流通《安士全書》是大師的宿願,早在1908年的時候,就曾勸四川李天桂居士刻印流通,並撰寫了序言,但後來因為因緣具足,沒有印成。這次劉居士出資刻印,大師自然要採用傳統的刻印方式,以保證質量。明清以來揚州的刻經質量上乘,天下聞名。大師決定到揚州藏經院去刻印。

  七月十五,大師離開普陀山,先乘船到定海,再由定海到鎮海,從鎮海登陸。由陸路到寧波,再由寧波到上海。到上海以後,去狄楚青居士的有正書局打聽高鶴年居士的消息,書局的人告訴大師說高居士已經去泰山修茅篷去了大師上海南京方向到揚州。臧經院位於揚州城內宛虹橋地區。揚州是歷史名城,由於大運河與長江交匯,隋唐以來成為繁盛的商業和人文都會。不過清末以來,隨著其他口岸的開放,已不復盛唐氣象了。

  大師藏經院安頓下來,委託該院主人代理,先刻《揀魔辨異錄》[2](共二百六十餘紙),次刻《三十二祖傳》[3](約六十紙),次刻《安士全書》(約六百六七十紙、內有新附數十紙)。大師把底本交給住持,商定了字型大小版式,其中《安士全書》除原來的內容外,後面又附錄了幾位大德的重要文章大師在序言中說明附錄文章情況:「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嘉言。俞凈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於《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後。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之慈悲主帥。省庵《不凈觀》等頌,為滅貪慾魔軍之凈行猛將。省庵《勸發菩提心文》,為沉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於三種法門之後。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雲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聖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蒙授記。」

  這三本書中,《揀魔辨異錄》、《三十二祖傳贊》二書都是清世宗的遺著,都是應季中居士的錢。《揀魔辨異錄》計劃印三百部送人。《安士全書》則是陝西朝邑縣劉門村劉芹浦(即劉在霄)避難來上海,到普陀山見到大師發心的錢

  大師對《安士全書》極為重視,先後撰寫兩篇序言推介,同時撰寫三篇題詞。大師首倡在經書面上題詞勸讀者尊敬經書。在封面和封二提醒讀者務必恭敬虔潔,息心體究。還有一篇題詞說明具體看讀的方法十條。

  在揚州藏經院期間,大師結識了興慈法師。興慈法師把雙林寺刻印的《傅大士集》[4]版送到揚州藏經院,送一本《傅大士集》給印光大師徵求意見,大師看完後,告訴興慈法師,「誤字猶多,刻亦未精,理當重梓,方可流通。」重榟指重印。興慈法師受了大師的意見,並請大師幫助校正,將來重刻一版。

  在揚州期間,大師看到寬慧法師發心寫《華嚴經》,已寫了六十多卷,但是他的筆法潦草。大師極力呵斥,要求他一筆一畫,必恭必敬。又令他作訟過記作自我批評,告誡讀者。寬慧師就請大師代撰了《書華嚴經訟過記》。

  大師在揚州請了《感應篇彙編》[5]十三部,准備送人。大師認為此書文筆議論,都很超妙。有三幾處稍微有些缺點,但是大體都好,所以值得推薦。只是不如《安士全書》能夠把佛法融匯貫通。除《安士全書》之外,《感應篇彙編》應該是最好的善書。不過這本書不容易用來給婦女兒童開導。大師看到該書開頭沒有刻《感應篇》原文,就叫藏經院補刻上。在找《感應篇》原文的時候,大師找到一本感應篇直講》[6]。這本書是大通家編著的,註解白話差不多。只要順文一念,意思自然明白。最適合給幼年子女講解。於是又請了幾本,給周孟由居士寄去一本。囑咐他依照著教育子女

  大師此次出山到揚州藏經院,開始了他十餘年流通佛經善書以及到各地隨緣說法事業。此後直到民國十九年陰歷二月到蘇州報國寺閉關大師頻繁來往與普陀山與上海、寧波、南京、揚州、蘇州、無錫等地之間,隨緣弘法。

  注釋:

  [1]《安士全書》:為清代周夢顏先生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萬聖先資」、「慾海回狂」、「西歸直指」四部。中國凈土宗十三祖、高僧印光法師稱之為「善世第一奇書」,並列入他在蘇州弘化社常備流通書籍。

  [2] 《揀魔辨異錄》:清世宗著,雍正十一年,將宏忍《五宗救》中狂悖甚者,摘錄八十餘條,逐條駁正。命續入大藏,以企開人正眼,報佛祖恩。

  [3]《三十二祖傳贊》:清世宗著,世宗提倡禪學,取禪宗祖師本傳,提綱摘要,作一小傳,又作一贊,以發其奧義。親筆書於像首。刻石大內,以備摹拓而企流布。自十一年二月起,至十三年三月止。共繪三十二尊祖師像。

  [4] 《傅大士集》:傅大士的傳記和語錄詩偈。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立風,號善慧。《續高僧傳》稱傅弘,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土、烏傷居士。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南朝梁代禪宗著名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5] 《感應篇彙編》:《太上感應篇》的註解書,彙編匯集了古今各種註解而編輯成書。《太上感應篇》雖然是道家書,然而在彙編的註解中引證了很多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

  [6] 《感應篇直講》:是古代大通家對《太上感應篇》的通俗講解。

  附錄6:安士全書題辭•讀書須知

  此書孔孟薪傳,佛祖道脈,格致誠正,了生脫死,與凡日用雲為,居心動念,一一發明,堪為規范。誠可謂借世間因果,示作聖之玄猷。實如來隨機利生之妙道,眾生離苦得樂之真詮。讀者當與佛經一律看。宜存敬畏,切勿褻瀆。則福無不臻,災無不消矣。敬呈讀法十條,祈鑒愚誠。

  (一)將開卷誦讀時,應先發恭敬心。如見大賓,如對先哲。庶在在悟入作者之深心處。

  (二)將開卷誦讀時,當先發至誠心,出懇切言。贊嘆周公安士以救世宏心,成救世傑作。並欣己之有緣得讀。

  (三)將開卷誦讀時,先洗手漱口,就凈室潔案,而後展誦。

  (四)將開卷誦讀時,當先正襟端坐片時,懺悔一切嫉妒輕慢驕狂等惡念惡語惡行

  (五)誦讀時,於一字一句悟入處,當起大歡喜。並隨時記錄其心得,勿任忘失。

  (六)誦讀時,當廣思其義。始以書攝心。繼以心轉業。終以進而不之心,廣行勸導。轉五濁惡世界,而為極樂世界

  (七)心起妄念時,則恭敬安置,而暫止讀。

  (八)讀後歡喜依法奉行,當常起羨慕周公宏法之心,悉力仿效之。

  (九)全書讀畢,當廣思隨現在社會趨向,以宏攝化,而善為流布之。

  (十)全書讀畢,得可以迎機宣說之處,廣為不識字人,方便宣說,作大饒益

  安士全書題後

  此書措詞闡意,精詳曲盡。其於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窮理盡性,經世出世,悉皆有大裨益。允為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書。讀者務必恭敬虔潔,息心體究。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或褻瀆,獲罪不淺。如不欲看,祈轉施人,慎勿置之高閣。又祈種種設法展轉流傳。俾現在未來,一切同胞,共出迷途,咸登覺岸雲耳。

  ◎本文轉自: 顯密文庫,詳細出處請參

摘自:《印光法師故事作者:余池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