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40、治禿喻

  譯文:從前有個人,頭上沒有毛髮,冬天則大受寒冷,夏天則患曬熱之苦,加上蚊叮虻咬,晝夜不得安寧,苦惱不堪。有一醫生醫道得很多。這禿子便到醫生那兒去,說:「希望您替我治好它。」而那醫生是個禿子,這時就脫下帽來給他看,說:「我也有這個病,痛苦不堪。倘若我能醫得好的話,應先把自己治好了,除去這般苦惱。」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受到了生老病死的侵害,很是苦惱,想要求得長生不死地方,聽說沙門婆羅門等是世間良醫,善於療治種種苦患,就跑到他們那裡,說:「希望能替我除去這生命易逝的憂患,永遠處於安樂狀態,長存不變。」這時婆羅門等就回答道:「我亦遭受著無常生老病死痛苦,到處尋覓著安樂長存的地方,然而終究是得不到的。如今我若是能讓你得到,我自己也是應先得到的,然後令你也得到。」世上的人也像那苦於禿頭的人一樣,徒然地自尋疲勞,卻無法治癒。

  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因為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欲求長生不死之道,不知向已了生死 已證聖因的佛菩薩出世聖人們求學,卻盲目地向外道婆羅門之流問道,那裡知道他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回中無法解脫的人啊!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40、治禿喻

  昔有一人,頭上無毛。冬則大寒,夏則患熱,兼為蚊虻①之所唼食。晝夜受惱,甚以為苦。有一醫師,多諸方術②。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時彼醫師,亦復頭禿,即便脫帽示之,而語之言:「我亦患之,以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③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聞有沙門婆羅門等,世之良醫,善療眾患,便往其所而語之言:「唯願為我除此④無常生死之患,常處安樂,長存不變。」時婆羅門等即便報言:「我亦患此無常生老病死,種種求覓⑥長存之處,終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應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禿之人,徒自疲勞,不能得差。

  注釋:

  ①蚊虻:蚊,昆蟲綱,雙翅目,蚊科。

  ②多諸方術:方術,古時指關於治道的方法。即「道術」。

  ③差:通「瘥」。指病癒。

  ④除此:他本為「除去」。

  ⑤無常:為「常住」之對稱。謂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總稱無常無常佛教三法印(三項根本原則)之一,稱「諸行無常」。

  ⑥覓:他本為「見」。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