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舍利塔歷史介紹

uploads/content/2022/may/4c97fc092e94534617433d34433883c0.jpg" />

  阿育王寺在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744年鑒真東渡期間曾在阿育王寺休整。

簡介

  阿育王寺位於浙江省寧波鄞州區的阿育王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創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阿育王寺聞名外,不僅因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於它有一舉世目的舍利寶塔

  相傳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前2世紀),在波吒利費城舉行了佛教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三次結集,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並派遣僧侶四方傳播佛教,使佛教成為世界宗教

  阿育王還取出王舍城大寶塔阿闍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在中國,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

  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鄞縣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寶塔。關於塔的建造過程,有許多奇異的傳說。

  據史載,晉義熙元年(405年),為了保護佛國珍品始建塔亭覆護。後人也有把義熙元年(405年)作為阿育王寺的創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級木浮圖,並創建殿宇,初具寺廟規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興建殿堂樓閣,並賜寺額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因為舍利寶塔的存在,得到歷代統治者的賞賜和殊遇。如北宋仁宗趙楨,曾請阿育王寺大覺禪師懷璉,在化成殿詢問佛法大意,並賜頌詩17篇,留住數載。直到英宗趙曙即位,才恩准大覺禪師回山的要求,並賜詔一道,內有“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十方禪林,不得抑逼堅請”等語。

  大覺禪師阿育王寺後,於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閣,用以供藏仁宗的御書偈頌和英宗的手詔。宋哲宗元佑元年,蘇軾撰《宸奎閣碑銘》一文,詳述建閣經過。現宸奎閣已毀,《宸奎閣碑銘》尚存舍利殿前。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賜名“阿育王禪寺”,稱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明清之際,佛殿數度傾圯。現存寺廟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鍾重修。

  今天,阿育王寺內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碑碣、石刻以及經藏古籍等文物。有唐范的書常住田碑”、宋張九成撰書的“妙喜泉銘”和元、明、清歷代碑額、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貫休畫十六尊者石刻、有宋高宗御書“佛頂光明之塔”、宋孝宗御書“妙勝之御”、清乾隆御筆“覺行俱圓”等許多匾額十大櫥“欽賜龍藏”經卷7247卷等珍品。

  阿育王寺佔地6萬多平方米;房屋600多間。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1987年有僧侶70多名。進入山門後,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藏經樓;東側有鐘樓、念佛堂、客堂、先覺堂、大悲閣;西側為大壇、祖師殿、傅宗堂、碑閣、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築。

  四周還分布著養心堂、退居室、文物陳列室、引堂寮、拾翠樓、朴青閣、白雲竹院、普國塔院等殿堂樓閣。整個寺院古樸莊嚴,結構完整,殿堂廟宇與蒼茫山色融為一體,山因寺增輝,寺為山添色。

  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淵源

  最早確切記載古鄮舍利的是唐時的《法苑珠林》。

  書中說,西晉太康二年(231年)並州獵人劉薩何以獵以業,得病將死,冥冥有胡僧告知他,一生殺生太多死後將入地獄。並告訴他,會稽地有古塔,阿育王所造,找到塔可消災減罪。劉薩何改名慧達後,虔誠尋塔至浙東鄮山烏石嶴。“忽於中夜聞土下鐘聲……三日間忽有舍利寶塔,從地中湧出。靈塔相狀青色,似石而非石,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層露盤,似西城於闐所造……”

  他在塔基旁打坐三日,虔心祈禱。忽然,塔基上方神光焰發,接著有一座小小的四方寶塔從地下踴出,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半,顏色似青非青,質地似石非石,靈盤五層,窗開四面,中懸銅磬,每有鐘聲發出,清音悅耳。塔內座基上供著一顆舍利,色澤晶瑩,神光煥發。繞塔身上,精雕細刻著菩薩佛像,若注目細觀,可見佛菩薩百千形相,手足面目都極細備。刀斧神功能精細至此,真是非人智可及。

  慧達得此小舍利塔後,在塔基上搭建了一座佛龕把它供奉在裡面。令當地人驚奇的是,此龕建成後,群鳥無一再敢來此處棲息;漁夫若來此地河中打漁,肯定連一條小魚也逮不到。

  新舊《阿育王寺志》都記載,湧出舍利之後,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晉安帝建塔亭,20年後文帝增建祠宇,造三層木塔

  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僧人曇摩密多將慧達立的佛龕加以開拓,建起一座寺塔。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崇信佛法武帝親撥款項,在鄮塔邊上建起殿堂樓閣,並賜號阿育王寺。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武帝詔命越州守臣蕭察重修阿育王寺塔,規模擴大,樓宇巍峨,舍利常現瑞相。

  各地來禮拜阿育王寺的香客信眾常年不絕,在寺東北、東南各三里的山頭和山坡上,有人發現了佛的左右足跡,硬石之上,兩只足跡清晰可見,無不嘆為稀有,但誰也不上,那兩個足跡是什麼時候留在山石上的。

  在寺北二里,有一潭深水,被稱為聖井,也屢現神瑞。那池水中有一條鰻鯉魚,極有靈性,人若到池水邊念經朝拜,那魚便會應聲游上水面,擺尾答禮。當地人將這條魚稱作魚菩薩。隋朝末年,有惡賊經過,聽說此事後,動了歹意,來池邊佯作禮拜,當魚浮上水面時,猛然抽刀斫之,將魚尾砍斷。鰻鯉魚沉入水底,從此再也不現水面,若有真心來此朝拜,它至多在水中攪起一點水花而已。後來,有個出家人來阿育王塔,獨居荒涼之地,乞食頗不易,有個患腳疾的老婆婆,不知打哪來的,天天來給這個出家人送飯食,送後就走。有人悄悄跟在這老婆婆身後,想看看她住在何處,只見她走到池邊,一霎眼就不見了。不禁恍然大悟,這位老婆婆正是此水中魚菩薩的化現啊!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有個法師聽說阿育王寺種種祥瑞,帶了他的眾弟子來此禮拜,同時跟寺里僧眾談經論道,在寺里呆了一個月。一天夜裡,敏法師弟子見夜色中影影綽綽,似有西域模樣的僧侶百餘人繞塔行走,頗感神異,白天便問寺僧,寺僧笑答:“在我們這兒,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為奇,很久以來,每逢佛教四大吉日或舉辦齋食,夜裡便常可看見胡僧來此繞塔或頌經贊唄……”

  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會稽一個名叫張太玄的居士阿育王寺禮佛,是夜掛褡,跟一個法號智悅的和尚在一起,半夜,聽到屋裡有念誦金剛般若聲,了了分明兩人靜聽不語,直至一部金剛經全部誦完,張居士與智悅和尚一起起床尋視,毫無蹤影,始知這是神明顯現之

  南宋咸淳末(1174年),魏王愷用黃金造護塔而藏舍利塔於其中。不久宋孝宗降旨送舍利塔入臨安皇宮,並為阿育王寺題額“妙勝之殿”(今存)。1196年,曾於30年前朝拜阿育王舍利塔的日本重源和尚運來大木重修舍利殿,他回日本後弘揚中國舍利崇拜,也建有舍利塔。

  入元之後,阿育王寺曾將舍利塔護送至遙遠的上都(今內蒙古),又轉北京各寺。明萬曆時,太後賜藏舍利的銅塔……如此種種,可見歷代對於舍利崇拜至極。據《阿育王山志》記載,清、民國時期,多次重修舍利殿,並修復荒廢多年的烏石嶴東塔院。

  文革期間,阿育王寺的舍利塔暫由國家庫房保存,舍利塔外護石塔砸毀,在1979年才重修恢復原貌。

  阿育王寺神奇無比的舍利塔歷經劫難,但始終享受無上的榮耀,如今仍是浙東的鎮寺之寶

形制

  今浙江寧波鄞縣阿育王寺塔,屢經興衰毀建,其最初發祥地即由此而來。在該寺的舍利閣上,今日還珍藏著一顆綠豆般大小的舍利子,色白,略黃,據說即為當年慧達由鄮山地下祈出之物

  懸有真身舍利的四方形銅質寶篋塔高約0.4米,用銀絲吊一顆綠豆大小的至寶於小窗孔內,一般秘不示人。而寶塔外護的石塔,據稱明代遺物,高4米,每邊寬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單層寶篋印塔,頂部鑲嵌寶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釋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印度式圖像,通身漆朱貼金,依然華麗燦爛,在阿育王舍利殿的中心,神秘而莊嚴地熠熠生輝。

近代高僧淵源  虛雲大師五十八歲(光緒二十三年)

  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母親真人的模樣,只是見過畫像而已,每次想起,不覺心痛,發願前往寧波的阿育王頂禮佛主舍利子、並燃指供佛,以超度父母

  拜舍利,每天從夜裡三更起,一直拜到晚上開大靜。每天一定3000拜。一天晚上在坐禪的時候,似夢非夢,忽見空中金龍一條,飛落於舍利殿前的天池內,龍長有數丈,金光晃耀。我騎上龍脊,即騰空至一處,山水秀麗,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看見母親樓閣上瞻眺,我即大叫:“母親請你騎上龍來到西方去。”龍即下降,夢即驚醒。醒來覺得身心清爽,境界憭然,平生夢母,只此一次。

  從那時起,每次有人來阿育王寺瞻仰舍利子,我都要參加。我瞻仰舍利子,初次看時,只有綠豆大小,紫黑色;到了十月半兩藏拜完再來看,還是和原來那樣大,但顏色變了,已變成紅色,且有光澤;以後再拜,再來看時,已大如黃豆,顏色變為一半黃色,一半白色,至此確信舍利因根境而示現。我因為急於求驗,每天增加拜的次數,不想,大病頓發,寺院中多方施救,費財費力,也不見效。眾人都以為我的世緣已盡了。對這些,我全然不顧,只是燃指供佛這個心願未了,所以心生焦慮

  到了燃指的前一天,眾人因為我大病不起,都不同意我明天的燃指,恐危險,我堅決要參加。十七日早上,數人輪流扶我上大殿禮佛,經種種儀節禮誦,以及大眾懺悔文我一念佛超度慈母剛開始尚覺痛苦,繼而心中漸漸清定,後來智覺朗然,當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時,我全身八萬四千毛孔一齊豎起,指燃畢,我自已起立禮佛,不用人扶。此時已不知自己身體有病,步行酬謝大眾,自己回的寮房,眾人都感嘆不已。

  第二天,用鹽水泡了一天,沒有流血,幾天後,皮肉就長好了,漸漸地我又可以上大殿拜佛了。這一年,留在阿育王寺過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