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文鈔摘錄:深信因果

  印光大師文鈔原文:深信因果

  (1)世出世間一切法,均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者,謂為渺茫無稽。則成捨善因善果,取惡因惡果矣。以信因果,則戰兢惕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其所不聞,而聿修厥德。不信因果,則放僻邪侈,天命絕無畏懼,聖言敢於輕侮,而肆無忌憚。故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之興衰,國之治亂,莫不因此而致。故孔子欲人明明德,而以格物為本。物者何,即自心不合理之私慾也。格者何,如勇夫與賊戰,必期私慾相率遠遁也。自心私慾既去,則本具之正知自顯。是是非非,悉皆明了。意誠心正而身修矣。然則格物一事,乃明明德之根本。既能格私慾之物,斷無不合理之邪知謬見。由是而進修不已,欲不到聖賢地位,不可得也。惜世多不察,率以推極吾之知識窮盡天下事物之理,為致知格物。是以枝末為根本,以根本為枝末,其失大矣。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最初一步,只在能格物與否耳。能格物則高登聖賢之域。不格物則或入禽獸之倫。學佛之人,修戒定慧,斷貪瞋痴,亦致知格物之意。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篤修世善。又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日常稱念。久而久之,與佛氣分相合。自可生為聖賢之儔,沒入如來封疆矣。(三編·卷三·無錫佛教凈業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2)世人不因果,常謂人死後,則告了脫,無善惡果報,此為最誤天下後世邪見。須知人死之後,神識不滅。如人人能知神識不滅,則樂於為善若不知神識不滅,則任意縱慾,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此種極惡逆之作為,皆斷滅邪見所致之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且人之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父母者,在其子女小時,即當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04)

  (3)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人生天地之間,藐爾七尺之軀。其與廣大高厚莫測之天地,並立為三,稱為三才者。以其能仰體天地之德,皆可以為堯舜,皆可以作佛,以參贊其化育故也。故聖人於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強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載物法地教人。夫自強不息,則閑邪存誠,克己復禮,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慾凈盡,天理流行,以復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載物,則仁民愛物,推己及人,當必本忠恕,行慈悲,胞與為懷,物我同觀,非盡其參贊之天職弗止也。……

  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決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風吹地震等災。而時和年豐,人樂其業。加以慈和仁讓,相習成風。縱有一二愚頑,亦當化為良善。(增廣·卷二·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p459)

  (4)由無克念省察之功,則明德被幻妄私慾所蔽,不能顯現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於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慾,非外物也。由此私慾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慾而成偏邪。(續編·卷下·挽回世道人標本同治錄序·p359)

  (5)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增廣·卷三·紹興何閬仙家慶圖序·p517)

  (6)則苦樂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從天降,亦非人與,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故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畏因則以戒定慧,制伏其心,俾貪瞋痴念,無從而起,其居心動念,所言所行,無非六度萬行,利人濟物之道,及其積極功純,則福慧兩足,徹證自心,以圓成佛道。(增廣·卷四·因果為儒釋聖教之根本說·p838)

  白話譯文:譯者慕藏

  (1)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的,說因果渺茫無稽,這就成了捨棄善因善果,而取惡因惡果了。因為信因果就會戰兢惕厲,甚至沒有親眼看到聽到的,也會因為怕受惡報而去持守不犯,努力修持自己的德行不信因果就會放僻邪侈,天命毫不畏懼,聖人的言辭也敢輕視侮辱,肆無忌憚。所以,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家的興衰,一國的治亂,沒有不是由而來的。所以,孔子為了讓人明德,而以格物為本。物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心裡不合理的私慾。格是什麼呢?就如同勇士與賊戰鬥,必定要讓私慾之賊落荒而逃。自己心裡的私慾去掉以後,本來具有的正知正見自然顯現。是是非非,一目瞭然。意念誠,心念正,身就得到修鍊了。然而,格物這件事,是明明德的根本。既然能格私慾這個物,就決不會有不合理的邪知謬見。由此而不停的進步,想不達到聖賢的地位都不可能。可惜世人不知道這些,草率的用自己所知道的那點東西,去解釋天下一事物道理,以此為致知格物。這是以枝末作為根本,以根本作為枝末,過失太大了。唯聖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最初一步,只在能不能格物而已。能格物則高登聖賢之域,不能格物則容易墮入禽獸之倫。學佛的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痴,也是致知格物的意思。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認真的修世間的善法。又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平日里常常稱念。久而久之,與佛的氣氛相合。自然可以活著的時候,成為聖賢死後升入佛國了。——三編·卷三·無錫佛教凈業社第二期年刊序·p875

  (2)世人不知道因果,常說:「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沒有什麼惡報應。」這是最誤導天下後世邪見。要知道,人死後,神識不滅。如果人人都能知道神識不滅就會樂於向善。如果不知道神識不滅就會任意縱慾,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這種極其惡逆的行為,都是斷滅邪見所導致的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而且,人的信心,必須在小的時候培養。凡是做父母的人,在子女幼小的時候,就應當教他因果報應道理,敦倫盡分的道德。如果等他長大,習性已經形成後,就無能為力了。——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p1204

  (3)道德仁義,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果報應,是天地化育的大權。人生天地之間,能以這藐小的七尺身軀,與廣大高厚莫測的天地並立而稱為三才,是因為人能仰體天地之德,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都可以成佛。因為人可以參贊天地的化育,所以聖人在易中的乾坤兩個卦象,一個以自強不息法天,一個以厚德載物法地來教人。自強不息,就要閑邪存誠,克己復禮。非要達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慾凈盡,天理流行,以恢複本來具有的性德不可。厚德載物,就要仁民愛物,推己及人,應當本著忠恕,而行慈悲,胞與為懷,物我同觀,非要盡到參贊的天職不可。……

  假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悌,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那麼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風調雨順,民康物阜。決不至於常降水旱,瘟疫蝗蟲,風吹地震等災害。而時和年豐,人民安居樂業,慈和仁讓,成為風氣。縱使有一兩個愚頑的人也會化為良善了。——增廣·卷二·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p459

  (4)由於沒有克念省察的功夫明德被幻妄私慾所遮蔽,不能顯現而得到受用。明明德方法,在於克念。克念的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物是什麼?就是隨著境界所生出來的,不合天理的,不順人情的幻妄私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