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20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而為說法。】

  「辟支佛」,梵語「畢韌子底迦」,解釋為「緣覺」或「觸覺」,他不等待他人的輔佐,可以獨自的向於解脫之道。所以,在佛未出世以前,或在佛未傳教的地方,能夠體得部份的宇宙真理,均可把他算在辟支佛中,可以說,希臘的哲人,中國聖人皆是辟支佛。

  這就是佛教中特長的地方佛教中並沒有非受釋尊之教不能解脫的偏狹思想。不等待受釋尊教法也能有獨覺的。

  現在觀世音菩薩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所以,蘇格拉底也好,柏拉圖也好,老子也好,孔子也好,耶穌也好,穆罕默德也好,皆可以看為觀世音菩薩的應現。

  觀世音菩薩好似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無論在江、河、洋、海之中,都可以浮現。真理是一個,體現宇宙真理卻有不同。所以適應不同的時代土地而現身教化眾生這是佛教的特色,應該加以發揮的。

  當然,這辟支佛是緣覺,但在緣覺當中,也有緣覺的緣覺,緣覺的聲聞兩種分別。緣覺的緣覺,是沒有受釋尊之教,能觀察生死因緣道理而悟入的。可是,說到緣覺的聲聞那就必須遇釋尊的出世,聽聞生死十二因緣才能悟入的。所以,從過去到未來,我們在生死因緣之中,智慧的眼被眛了,不能見到明朗的真理,就是由無明而生出的行;因行而生起識和分別;這個識與外境連絡,就生起名色,這個名色,和外界交涉,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由於這個六入,與外境相觸則生觸;由觸而感受;由受而生愛;由愛而執著即生取;依取而想保持已有;終於感受生與老死之苦依此生命果,又生起無明,依於無明而有行(業),有行故有苦,有苦故又有惑;如是惑業苦三,如環之無端。

  聲聞是聞佛之教示而見到苦(苦諦)的根本,是身口意的惡業積集(集諦)而成,只要把這個斷滅,即能得悟(滅諦),但是斷集證悟,必須修道(道諦)。佛有說:迷的果是苦,迷的因是集;悟的果是滅,悟的因是道。聽聞這個苦集滅道四諦道理,而開悟的一群眾生,叫做聲聞,簡而言之,即是佛弟子

  佛教的根本思想,就在這四諦。從原始佛教到後期佛教,也即是從小乘大乘,一切的教典,都從這四諦的開展而來。所以聞佛聲,並不一定要生在佛世,親聞佛聲。佛在世,是有說法;佛滅後,是有佛的法流傳。流傳的教法是由隨侍佛陀很久親聞佛聲的阿難尊者誦出的經典,各方均有翻譯流傳,這都是佛陀的法音。

  因此,雖是聲聞也不一定生在佛陀住世之時。而聲聞即是佛弟子這就是指的從佛教教法出家修持成道的很多佛的弟子而言。以怎樣能夠度脫的人,就現那種身而來度脫他。

  從這個看法來說,印度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及達摩祖師;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華嚴宗的賢首國師;凈土宗的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日本的傳教大師,弘法大師,日蓮上人,均以出家之身而為眾生說法,所以亦可稱現聲聞身。

  像這樣來說,但這些都是大乘菩薩把他們說為聲聞,或者不對也不可知。但是這個聲聞,有自甘小乘的,叫愚法聲聞;有進修大乘的,叫廣慧聲聞。不單如此,就是大乘菩薩,現聲聞身可以得度的,即現聲聞身,這種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就從這種精神表現出來的。

  以上的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均是開悟聖者,所以叫三聖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