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病得著實厲害。良醫診斷了一下,說需經常吃一種雉肉便可以治癒這病。而這位病人買了一隻雉,吃完之後,便不再吃了。醫生後來見著了他,便問:「你的病好了沒有?」這位病人答道:「大夫您先前教我常吃雉肉,而雉肉都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吃完一隻之後,便不再吃了。」醫生又說:「若是吃完了一隻,為什麼不繼續吃下去呢?你現在只吃了一隻雉,如何能希望治癒好呢?」
一切外道也都是這樣,聽聞佛、菩薩這無上良醫說,應當解悟心是有覺有智的主體,識是了別、是心的作用。外道等執著於常見,便以為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一個心識,相續不斷,沒有變遷生滅,精神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總是同一個物。就好比雉肉都是同樣一種雉肉一樣,吃了一隻,也就等於吃了全部,所以就無法治癒他們的愚惑煩惱的毛病。具有大智慧的諸佛指導諸外道祛除常見,因為一切事物剎那之間都在生滅變化著,哪有精神能脫離物質而恆常不變的呢?如那世俗的醫生教病人繼續吃雉肉方才可以治癒毛病一樣,佛陀也教示眾生,使其悟解一切事物時時都在壞滅,所以不常,又時時相續,所以不斷,這樣就可以剗除常見之病。
《百喻經》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62、病人食雉肉喻
昔有一人,病患委篤①。良醫占之雲②:「須恆食一種雉肉③,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得一雉④,食之已盡,更不復食。醫於後時,見便問之:「汝病癒未?」病者答言:「醫先教我恆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盡,更不敢食。」醫復語言:「若前雉已盡,何不更食?汝今雲何正食一雉⑤ ,望得愈病?」
一切外道,亦復如是。聞佛、菩薩無上良醫說言,當解心識⑥。外道等執於常見,便謂過去⑦ 、未來、現在唯是一識⑧ ,無有遷謝⑨。猶食一雉,是故不能療其愚惑煩惱之病。大智諸佛教諸外道除其常見: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何有一識常恆不變?如彼世醫,教更食雉,而得病癒。佛亦如是,教諸眾生,令得解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即得剗除常見之病⑩。
注釋
①委篤:委,通「萎」。衰敗;困頓。謝朓《暫使下都贈西府同僚》詩:「 時菊委嚴霜.」。」 篤,病 重。《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 應侯遂稱病.。「『」「」.』 篤 」委篤,病很沉重。
②占:本 為占卜,古時 醫卜 合之,診病亦稱占病。
③雉:野 雞。
④ 市:購 買。
⑤ 正:他本作」止「 。
⑥ 心識:心與識之並稱。
⑦ 謂:他本為」為「。
⑧ 一識:小乘成識宗及經部主張眾生唯具一識,即總該一切一心識、阿
⑨ 遷謝:遷,變易。謝,雕落;衰敗;過去。遷謝,衰落變遷。
⑩ 剗:他本作」滅「。剗,通」鏟「,鏟除。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