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35

  「疑」:疑心所的體性為:「於諸諦理,猶豫為性。」這個疑,並非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懷疑,而是特指對佛所說的「諦理」(真理),如因果無常無我、苦、空等而舌。「猶豫」,即不能決定,因為對這些諦理,狐疑不信,故不能決意依之而修諸善業。所以疑心所的業用即:「能障不疑善品」。因為不能直前修善,故善法不能得生。所以說疑心所能障不疑、及障善法生起。這疑為何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呢?因為「疑」是較輕微的不信;疑心若深,即轉成「不信」,不信再深,便成為「謗」,故「疑、不信、謗」三者常是連鎖反應,從疑很容易變成不信與謗,因此「疑謗」二字常合說。又,因為疑心,令人不能確定信受佛理,令人對正理不能承當、信解,因此對正理修行就逡巡、踟畸、游移不前,從而障礙了實際去修行,所以說:心中對法有疑的人,無法修善、生善;因此這障礙是很大的。

  「不正見」:即不正知見,又稱惡見。「不正見心所」的體性是:能令人於諸諦理顛倒推求,能生染慧。「顛倒推求」,即是顛倒想,而非思惟,因而生起種種妄想分別。「染慧」,染一污慧,即是妄想分別之邪慧,以邪慧非但不能令心清凈光明,反而能令心染一污,故稱染一污慧。

  「不正見心所」的業用為:一、能障善見之生起,二、能招戚今世來世眾苦。因為不正見的關係,所以不能修習正法,因此障礙了善見的生起;又以惡見故,攝受惡法、修習惡行,以此為因,戚得今生來世種種苦果

  惡見(不正見)有五種,又稱五見,或五惡見: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見取見),五、戒禁取(戒禁取見):

  一、薩迦耶見——「薩迦耶」為梵文,義為身,故此又譯為「身見」,或「有身見」。即是外道對於五蘊,不了和合如幻,假名為身,而執身為實有,且以為「我」、以及「我所有」,因此,身見又稱為「我見」。以一切眾生依此我見或身見,而起惑造業,故是一切惡見、及有情生死流轉之本,故立為五見之首。

  二、邊執見——又稱邊見。即是斷、常二見。謂即由於薩迦耶見之增上力,又進一步計執五蘊身心為常、為斷。「常」,即常見,指計執此「我」永遠常住不壞外道之執種我不變,或靈魂不減等。「斷」,即斷見、或斷減見,此系計此身心死後,歸於斷減,一無所有,無有任何後績果報,即俗語所說:「一了百了」。此斷常二邊見,之所以稱為惡見,因為它們都能障人修行:執常見者,因為計一切皆常住、不變,故計修行亦不能對業果有所改變,所以不能起正修行。執斷見者,因計一切皆歸空無所有,悉皆斷滅,因此謗言修行亦無益,是故亦令人不能起正修行

  三、邪見——此為謗因果者,否定因果正理,言因果皆無實。因此他們說,修善固不能得善果,造惡也不會得惡果:一切世間,無因無果。以此惡見,誤導眾生妄造諸惡,而不以為過咎,故當受無量果報,長劫不能得脫。

  四、見取——「見」,諸惡見。「取」,取著,指取著以為有涅槃。謂於諸惡見中,妄計有涅槃並以為勝(勝者,高之義),而生取著,稱為「見取」。例如,計斷見之「一切皆悉斷減」,即是涅槃境界;或計常見之「一切皆悉常住不變」,即是涅槃境界;或計「無因果即是涅槃清凈境界。以惡見取著,以為是涅槃清凈故稱見取。

  五、戒禁取——「戒」,指外道邪戒。「禁」,限制。「取」,取著。謂有些外道,以邪戒限制其徒眾修習某些非理、無益之苦行,如持狗戒(終身學狗瞰糞)、豬戒(學豬),牛戒(學牛吃草),以及拔發、倒吊、終年裸體,一絲不掛(此即所謂裸形外道)、坐於荊棘之中、將下半身埋於土中、全身浸於水中等等,謂今生把苦都受盡了來世即得生天,純粹受福受樂。如是邪見勤苦,令人枉受辛勞,又墮愚痴,故是不可取的惡見。

  以上為解釋五惡見。以此五惡見為從第六根本煩惱的「不正見」中開出,故「煩惱」合則為六,開之便成「十使」;「使」,即驅使、役使之義,以此十使為能役使人的心去造作煩惱業,故名為使。「十使」即是以六根本煩惱前五項(貪、瞋、痴、慢、疑)為「五鈍使」,而以第六項的不正見所開出的「五見」(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為「五利使」,合稱十使,表列如下,老五鈍使(五毒)五利使(五見)六根本煩惱故知「十使」即是六大煩惱所開出的。以上為解釋心所有法的第四項:六根本煩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