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39

  b.中隨煩惱

  「十一無慚」:「無慚心所」的體性為:對於自己的品格,及聖人教法,都無所顧忌,輕視及拒斥有賢德的人,並拒一切善法。無慚的業用為:一、能障礙「慚」,二、能令人不以過惡為羞恥(犯了過錯,也不會覺得羞恥),三、能令人生惡行,四、成為一切煩惱及隨煩惱的助伴,亦即,能助長一切煩惱及隨煩惱

  「十二無愧」:「無愧心所」的體性為:絲毫不顧及世人看法批評,且崇尚或喜愛暴惡之行。無愧的業用為:一、能障礙「愧」之生起;二、能生長惡行。慚者羞己,愧者恥他。「人無羞恥,百事可為。」人若沒有羞恥心,什麼壞事都可以幹得出來。為何人會慚愧心呢7[?]因為無明:以心無明故,其心閣鈍不見過惡,不知不覺。人若心中如此無明黑暗,不但不見自心,亦不見法,亦不見一切是非善惡,則此人不但無法修行,且必成大惡之人。因此,修行者必定要有慚、有愧,才能時時自見己過、知過、認過、改過,因而能增進白法,棄絕惡、不善法。故經雲:「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

  以上無慚、無愧兩個心所,皆徧於一切不善法中,亦即一切不善法中,都有這兩個心所的蹤跡;換言之,心行不善時,必定有無慚、無愧心所,俱時而起。因此,這兩個煩惱,在幅度上比前十個隨煩惱大,但比後面八個要來得小,故稱為「中隨煩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