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s/content/2022/may/c670f3da9ac4694e876866aa2887761a.jpg" /> 沈陽
舍利塔位又稱
無垢凈光
舍利塔,為13層、八角、密檐磚塔,高34米,建於
遼代1044年(與北宋同對峙)。1640年清朝皇
太極時期重修並在塔旁建一廟,現已無存。於沈陽市皇姑區塔灣街45巷15號,稱塔灣
舍利塔,因
佛塔內供藏1548顆“
舍利子”,所以又稱
無垢凈光
舍利塔。建於
遼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築。1640年(清
崇德五年)重修,是沈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簡介 沈陽
舍利塔位又稱
無垢凈光
舍利塔,為13層、八角、密檐磚塔,高34米,建於
遼代1044年(與北宋同對峙)。1640年清朝皇
太極時期重修並在塔旁建一廟,現已無存,現現准備重修此廟。於沈陽市皇姑區塔灣街45巷15號,稱塔灣
舍利塔,因
佛塔內供藏1548顆“
舍利子”,所以又稱
無垢凈光
舍利塔。建於
遼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築。1640年(清
崇德五年)重修,是沈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民間傳說 沈陽
舍利塔民間有種種傳說。相傳,古時沈陽地區經常出現災害。一次鬧
風災,大風呼呼地颳了七天土夜,以至河水斷流,
井水乾枯,莊稼絕收,
百姓無法安生。這時,一位
僧人化緣到此,告訴口姓說,
這是天上黃龍下凡造成的災害。
百姓聽到後懇請
僧人制服黃龍,救黎民於
水火。
僧人查
看了沈陽的地勢後,確認塔灣就是黃龍的龍頭所在。 這里是沈陽的最高點,
陽氣足、
風水好,隨即與他的
兩個弟子在塔灣搭起高台,
作法祭天,最終將黃龍鎖住,
百姓從此過上了
太平的日於。
百姓為了感戴這位
僧人,
就在龍
頭上建造了一座
寺廟叫回龍寺,供
僧人居住。僧
人去世後,他的
徒弟為了紀念他,
就在寺廟夯修了這座
佛塔無垢凈光
舍利塔。 1985年,人們在重修
無垢凈光
舍利塔時出土了一件石函,上面的
文字揭
開了無垢凈光
舍利塔的
真實來歷。 原來,
遼代佛教盛行,上自
皇帝下自
百姓,人人祟佛
信佛,因此修廟建塔之風很盛。
百姓為了祈求“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萬民樂業”,共有1500人自願出資建造
佛塔。每人施資多少都記在石函上,以示
功德的大小。據說,集資辦事並將集資者名單和施資額記載下來的
做法,就
是從這里傳下來的。
寺院簡介 沈陽塔舍全塔稱
無垢凈光
舍利塔,是沈陽市現存最古老的文物之一,位於沈陽市的西北角。該塔興建於
公元1044年,外觀呈八
角形,共十三層,內部空
心結構,用磚疊砌,是典型的
遼代塔樓建築。“塔灣夕照”也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此塔為密檐塔。1985年維修時,
發現塔身為空心,這在全國
同類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塔內出土有鎏金佛、
舍利子、
經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
地宮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
壁畫。此塔北側新建了一座沈陽古塔遺物陳列館,館內展出有沈陽各塔先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
無垢凈光
舍利塔東眺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風景甚佳。清人有詩詠道:“一灣塔影水流春,寒食煙生樹樹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
色慾留人”。雄偉壯麗,歷史
久遠,從古至今景色不減。
寺院結構 簡介 沈陽
舍利塔高30餘米,13層密檐八角磚塔。整體分
地宮、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
大部分。
地宮在基
座下,是珍藏佛
舍利等物所。塔座為八
角形須彌座,高17米,每面寬5.5米,束腰中間設一壺門, 內有石雕伏獸。塔
身分上下
兩部分,下半部有“仰俯蓮”形狀的
須彌座束腰,中間設一壺門,內有石雕伏獸;上半部為八角圓形倚柱,每面正中各闢一券拱形
佛龕,內有坐佛一尊,兩旁有脅持。八面座佛名稱各有不同,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
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
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身再向
上有十三層密檐,檐下有
磚雕斗拱,並懸掛風鐸。塔身為八
角形倚柱,每面有拱形
佛龕,內有坐佛一尊,龐有脅侍,八面坐佛分別為: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
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
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檐為十三層密檐,檐下
磚雕斗拱,懸掛有風鈴。最頂端是塔剎,塔剎最下層是八
角形露盤,露盤之上承托一圓盤露體,其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穿有三顆圓形、半圓形
寶珠,最頂上是一
葫蘆形銅
寶珠。塔剎下層為八
角形露盤,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串有圓形和半圓形的
寶珠,塔頂為寶
葫蘆珠。塔灣
舍利塔,在清朝皇
太極時期重建並在塔旁建一廟,名曰“回龍寺”,現已無存。古城"沈陽八景"之一的“塔灣夕陽”指此塔而言。 塔內為圓錐形中空結構,中空部分高約18米,最大直徑2.4米,基本垂直,上下相差不過5厘米。從中宮往上逐漸內收,最高處形成穹窿頂。 沈陽
舍利塔 塔內形成
地宮、中宮、
天宮三部分。
地宮 位於塔內底部以下,呈正方形,邊長1.54米,通高1.96米。壁高1.05米處開始四角起券。券頂口,用一塊長37.8厘米,寬37厘米,厚93厘米的方磚封頂。 中宮 為
地宮上部56米處,與塔內壁內為圓形,高2.4米,直徑1.95米,上下均為木質結構。其底部有“曰”
字形柁梁,上平鋪大型
木板,頂部有“井”
字形天花板,繪有墨線彩
雲和紅色星辰
圖案。中宮上頂至穹窿頂高約10米,直徑2.35米,均用褐色長方形溝紋磚砌 築,其局部有青磚和白灰槳重新修補的跡象。
天宮 位於塔剎大瓣仰蓮之上的半圓覆缽之正南,呈長方形,高60厘米,寬40厘米,進深50厘米,宮門為鐵質,兩扇對開,上半部由鏤孔“?”字組成的窗欞。 從
舍利塔所用建築材料看,內部中宮以下用青磚,中宮以上用褐色磚砌築,外部全部由青磚 砌築,精工細做,渾然一體,其建築
形式和
藝術特點是
遼代佛塔建築
藝術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