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

  凈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舍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

  復永嘉居士書一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至於修行凈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復永嘉居士書一

  《印光大師全集凈土法要》

  凈業心行1-2

  參考注釋

  【偷心】禪林用語。指向外分別之心。系對動念之貶責。

  如誠法師

  凈土法門,是本師釋迦如來與阿彌陀佛所建立的。文殊普賢菩薩所指歸的。馬鳴、龍樹大士所弘揚的。廬山慧遠大師天台智者大師清涼賢首國師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所發揮倡導,來普勸一切聖者凡夫愚痴智慧的人。這些菩薩大士,在千百年以前,早就為我們遍研三藏教典,特地揀出這個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三界,最圓滿頓超,最簡單容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顯而深妙,即權教而實教,殊特超越的天然妙法啊!我信仰佛祖,以古德為師。難道還不如親近現在時下的善知識為更好嗎?《華嚴經》,是三藏經王,最後一著,歸到十大願王。華藏海眾,都證得法身,都求往生凈土,企望圓滿佛果。我們是什麼人,敢不景仰跟從?舍棄你的狂心,努力修行凈土功德利益,自會證知。何必要等到遍參一切善知識,才知道法門呢?

  念佛之人也不不可以持咒。但必須主修助修分清楚,那麼助修也歸於主修了。如果泛泛然,沒有什麼分別,一樣對待,那麼主修也就不是主修了。准提咒、大悲咒,哪裡有優勝低劣呢?心如至誠,法法都靈。心如果不至誠,法法都不靈。一句佛號,包括一部大藏教,竭盡無餘。通達禪宗教理的人,才能作真正念佛的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的人,只要口會說話也可以成為真正念佛人。離開這兩種人,那麼真念不真念,都在自己的努力,是否依教奉行罷了。至於修行凈土,有決定不疑道理。何必要問他人的效果靈驗與否。縱然全天下的人,都沒有效驗也不生一念的懷疑之心。因為佛陀祖師的誠言可以作為憑證的緣故。如果問他人有沒有效驗,就是相信佛說的話還沒到極點,而以人說的話為肯定標準。就是偷心不死就不濟助生死大事。英烈的血性漢子,斷然不至於舍棄佛言,而取信於人言。自己心中主宰,專門想要以他人所說的效驗,為自己的前途導師,可不是很悲哀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