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65、五百歡喜丸喻

  譯文:

  從前有個女人,荒淫無度,欲情既已煽旺了,就嫉惡起自己的丈夫來。時時想著辦法,計謀著要殘害他,設了種種計策,卻得不到下手的機會。恰遇上丈夫受聘出使鄰國,女人設法偷做了毒葯丸,欲用來害死丈夫,騙說道:「如今你要遠行了,恐怕有吃不上東西的時候,我做了五百個歡喜丸,用作路上的干糧,就拿這送你吧!你若是出國進了人家的地界,餓了,就可以取出來吃的。」

  丈夫聽了她的話,出了國界,還沒來得及吃掉,夜暗下來了,便停在林間,準備住一宿。因為畏懼惡獸,就上樹去避,歡喜丸便忘記放在樹下。就在這一夜,五百偷賊盜了國王五百匹馬及諸多寶物,來到了樹下。逃遁的緣故,都飢渴極了,見樹下歡喜丸,眾賊拿了,各人吃下一丸去。葯的毒力旺盛,五百個賊一時都死了。至天明,樹上人見群賊死在樹下,就以刀箭斫射死屍,偽裝了一個場面,收領了鞍馬和財寶,向國城驅趕而去

  這時國王帶了一群人馬循跡逐來,恰好在中途遇上了。那國王問道:「你是什麼人?哪裡得的馬?」這人答道:「我是某國人,在路上碰到這群賊,就與他們斫射起來。五百個賊如今都在樹下同在一處死了,這才得了馬和珍寶來投大王的都城。如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殺賊的地方,滿目瘡痍呢!」國王即派親信前去,果如其言。國王興奮異常,嘆說不曾有、不曾有。回到都城,便厚封爵位,重加賞賜,劃了領地與他。國王的舊臣都生了嫉妒之情,進言道:「他是外方人,不可深信。對他的寵遇怎麼一下子這樣豐厚,封爵加賞竟然超過了舊臣?」外方人聽聞了,說:「誰有勇氣健力,敢與我比試一下,請到平曠之處較量一番。」舊臣愕然,沒人敢站出來。

  後來這國的曠野中有隻兇猛的獅子,截道殺人,斷絕了通路。那些舊臣就細細商議起來:「這外方人,自稱勇健無敵,如今若是又能殺了那隻獅子,為國除害,倒真是非的人了。」議罷,便去說給國王聽。國王旋即賜給刀杖,派他去了。外方人受了命,硬是鼓起勇氣,向獅子那兒行去。獅子見了,奮激鳴吼,騰躍而前。外方人驚怖萬分,轉身爬上樹去。獅子仰頭張口,盯著樹上這人慌亂急促之中,落了手中捉著的刀,恰好掉進獅子口中,獅子頃刻間死了。當時外方人大喜過望,急急地來對國王講。國王倍加寵遇,國中人民頓時都敬服,贊嘆不已。

  那女人歡喜丸,譬喻以妄心求福報而行的不凈施;國王派他作使者,譬喻導引人入正道的善知識;到得另一國,譬喻進入諸天;殺了群賊,譬喻得須陀洹道,堅定地斷除了五欲及種種煩惱;遇上那位國王,譬喻遭逢聖賢;國中產生嫉妒的舊臣,譬喻諸外道見有智者滅了煩惱及五欲,便進行誹謗,說沒有這等事;外方人激勵地說舊臣沒人是他對手,譬喻外道無人敢抗衡;殺死獅子,譬喻破除惡魔;既斷滅了煩惱,又降伏了惡魔,便得到無執著事物之念的阿羅漢道果的封賞;常常驚怖退卻,譬喻能以弱制強;那布施初先雖不存什麼凈心,然而,其布施時逢遇善知識,便獲得了殊勝果報;不凈施尚且如此,何況又是善心歡喜地行布施呢?所以應當在可以生長出果報來的福田動心修行布施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65、五百歡喜丸喻

  昔有一婦,荒淫無度,欲情既盛①,嫉惡其夫②。每思方策③,規欲殘害④。種種設計,不得其便。會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葯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⑤。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⑥,用為資糧,以送於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間⑦,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

  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並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葯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並及財寶,驅向彼國。

  時彼國王,多將人眾,案跡來逐⑧。會於中路,值於彼王。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此群賊⑨,共相斫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可遣往看賊之瘡痍殺害處所⑩。」王時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嘆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大賜珍寶,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逾越舊臣⑪。」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伎能⑫。」舊人愕然⑬,無敢敵者⑭。

  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師子⑮,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敵者。今復若能殺彼師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敕已,堅強其意,向師子所。師子見之,奮激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師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師子口,師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踴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卒爾敬服⑯,咸皆贊嘆。

  其婦人歡喜丸者,喻不敬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識;至他國者,喻於諸天;殺群賊者,喻得須陀洹,強斷五欲,並諸煩惱;遇彼國王者,喻遭值賢聖;國舊人等生嫉妒者,喻諸外道,見有智者能斷煩惱、及以五欲,便生誹謗,言無此事;遠人激厲而言舊臣無能與我共為敵者,喻於外道無敢抗衡;殺師子者喻,破惡魔既斷煩惱又伏惡魔⑰,便得無著道果封賞;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於強。其於初時雖無凈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

  不凈之施,猶尚如此,況復善心歡喜布施。是故應當於福田所勤心修施。

  注釋:

  ①欲情:性慾

  ②嫉惡:極其討厭

  ③方策:謀畫策略。

  ④規:他本作「頻」字。

  ⑤乏短:缺乏;欠缺不夠。

  ⑥歡喜丸:古代印度的一種食品,用麵粉或者其他糧食伴合糖、香料做成,似飯團或者饅頭

  ⑦止宿:臨時露宿過夜。

  ⑧案跡:他本作「鞍乘」。

  ⑨值:逢著。

  ⑩瘡痍:創作或傷口

  ⑪逾:超過。

  ⑫校:通「較」,比較。技:他本作「伎」。

  ⑬愕然:愕,陡然一驚。

  ⑭敵:抵擋;對抗。

  ⑮師子:通「獅子」。

  ⑯服:他本作「伏」。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