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修行,不單單只是斷惡修善,還要努力認知圍剿我們內心的偽善和企圖心

  如果說,在修行過程中對於量的加碼,只是一小部分的作用力的話,很多擅長以時間附加量化的我們這些學佛之人可能會不以為然。我們可能會自認為,在學佛修行的圈子裡也提倡「薑是老的辣"這么一說。客觀的講,這種說法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學佛修行的長短與否,真的不算是一種可以炫耀的談資。我們所倡導積極的修行,其努力關鍵是為了收攝內心的外作用力。無論是何種加行的方式,或是對於加行制定的數量要求乃至觀修方法目的只在於收攝我們散亂內心讓我們學會從散亂的加量中,讓心減負。在這個層面上,我們需要所費的耗時和數量的疊加,完全是為了對治我們習慣並被受制於煩惱心的散亂意識不修行,我們的生命基本是在虛度和浪費,就是因為沒有受過系統訓練的妄念之心,時時處於渙散當中。內心過度的造作,讓我們除了計較就是攀比。對於世間法來說,不管我們修不修行,心靜不下來,定不下來,那麼我們基本除了在煩惱中,就是在回憶或是擔憂於煩惱之中。這種焦灼的狀態,會使我們做任何事都亂了方寸,而成為當局者迷。

  那麼,從出世間中來說,修行起初,需要遵循的一些儀式化,以及所要重複的儀軌數量,或是持咒,或是誦經的時間累計等等,其根本,絕對是為了分解不定內心的瘋狂作用力,在從內而外改變身和語的惡習,要記住,量化是為了達到質變!而不是為了平添造作!

  我們所喋喋不休的一切思善,勸導行善的目的是為了對治我們的惡念作用,這沒錯,但這種作用是說,我們就不是一個好人,而是因為散亂之心配合妄念的同步作用,這種內心,除了計較就是在向外攀比。我們每個人所具備的一些煩惱習氣都是拜這種造作的內心所賜。所以,我們在修行的起初一定是大力提倡思善和行善,以斷惡。這從根本上,只能作為「緩兵之計」。

  因為,造作的內心在我們沒有完全降服對於自我執著時,它只會配合我們量化的修行數量,會暫且安穩,但隨後仍然會伺機而動。如果說,在接觸佛法,切入修行起初,我們關注的是,善念大於惡念善行超過惡行時,那麼隨後的努力,就更要有智慧了。因為我們的內心,除了造作,還有偽善和強烈的企圖心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剛才提到,修行,不一定完全屬於數量的累計才能論「英雄」了。很多人會發現也在評論說,怎麼有的號稱年長的修行人,不但傲慢,而且分別心,攀緣心,功利心只見增長,不見遞減呢?這就是我們雖然做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是沒有識破我們內心的偽善和虛榮,這種企圖心,會隨著我們自以為的修行長短而不斷遞增。雖然我們做了很多善行,也增長了非常多的善念,也感覺得出,對於曾經困擾我們的煩惱也不至於那麼大驚小怪了……但是,之後怎麼隨著修行時間的遞增,又平添了很多其它的煩惱呢?問題就在於,我們忽視了我們內心的偽善,這種造作會有另外的企圖。

  所以啊,修行,不單單是看修行方式數量的疊加和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我做一個360度全方位的智慧學佛人。修行過程,完全是一個知己而斷己愛的漫漫之路。所以蓮花生大師說見解如天高,因果觀察如粉細。從這個層面來說,整個歷練凡夫心的過程,不單單只是斷惡修善,還要努力認知我們內心的偽善和企圖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