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森法師:追念導師溯前緣

  追念導師溯前緣(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

  導師印公老人之名,森於民國五年始知之。而老人之文,又於民叄即讀之,何以如是。因民二年,濫廁僧倫,一向個性太重不願法門受人陵辱。故才具僧相,即奔走佛會。得佛學叢報,內載佛教以孝為本論、凈土法門普被叄根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其時雖不佛法方向,統認全刊皆好。而終以前二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因其時看不懂。)為最允當逗機,故常與同學研討。且叄論皆以常慚署名,究不知為何人所作。迨民五讀楊仁山所著之佛教初學課本,始見序中點出有普陀印光法師,為當今不著我相之高僧。嗣後漸知叄論,即師之佳作也。民十隨侍了師,朝禮普陀。於法雨全寺進香畢,晉謁師座;叩請之下,即承慈攝。四次請益。原有迎至江西百丈,為大眾模範之約,亦承慈許。後以因緣不諧,隨了公於十四年冬離開百丈時,因老人迭有書籍惠賜(尚有續藏經一藏),一併棄之他往。不得不再至普陀,面呈離山原委,以懺遺棄法施之愆。詎知不加罪責,即出函介紹向佛頂山討閱藏經單,因得長時親近,直至隨侍報國,避難靈岩。

  二十年之教導因緣,雖駑駘朽腐,不堪雕琢。然久承培養,此中深恩厚德,當不可以筆楮形容。至老人之道文章,行解超越,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中外景仰,四眾欽崇。一代高僧,凈宗山斗,人人公認,自不用愚之喋喋。但容有人或知之,而未經表現之潛德幽光,今特以朝夕隨侍,親見親聞之實事實理,而為拈出。其理雲何,即師獨具智眼,凡古今之一切著述,人難解決之疑問,一經師之智照,便能當機立斷,決擇邪正是非。如文鈔正編卷一第九十四頁,復慧朗居士書,論列子立命篇,當下指出列子錯誤,俾世人同知罔念作狂,克念作聖。其有功於世道人心,殊非淺鮮。又如譚女士之自知錄,多處欲廣為傳佈,幸請示於師,指出弊竇,遂不流行,以免世人誤入歧途。利益法門,詎可言喻。如斯理智,殊覺當茲末法,若緇若素,實罕有其儔。復應以事實為之證明,足征師之決擇,的確不謬,其事雲何。因師初生六月即病目(正續文鈔詳此情形頗多,茲不贅),其目力自小即不敷用。且因利人心切,濟世情殷,抑自己發心,或他人請求,校正世出世間有關法道之書,不下百數十種。每遇發現錯訛之處,亦嘗直斥其非。然不敷用之目力,直至安詳生西時,仍能勉強支撐。江西黎端甫居士,本博學鴻儒,深通佛法,亦以校正書籍為己任。每雲,某經某論,前後著中,中著前後,如何錯訛,如何倒亂,嘗斥古人瞎了眼。江蘇亦有大儒,與黎同一態度(但不言佛)。黎則五十餘歲,即雙目失明,瞎眼年余而死。此大儒亦早經雙目不見天日。豈非護法天龍,公平賞罰。獨我師智眼圓明,改所當改,有功世道人心,致令本來不足之目力,猶能久用,直至西歸,仍作人天眼目。黎等二人,任己偏見,未具正眼,枉讟古人,疑誤後學,以致自己雙目早瞎。如此較量,功過立分。又師之細行,尚未表彰。人所難能,有足述者。其行雲何,即每逢浴期,必先將下體及腳,洗濯乾凈,而後入浴,以免下身濁垢,洗於池中,妨礙後浴之人。其防心離過,嚴格精微,有如是者。如斯之類,均筆難盡述。

  總之,語默動靜,處處皆可為師法。同人已組織會務,欲繼志述事,紀念導師凈業道場、弘化流通兩大端,固應鼎力維持,即動容周旋之一切細行,亦不可輕忽。茲念導師生西,瞬屆周年,特將親見親聞,尚未見人表彰之實事實理,略提一二。於事之能行者,尚冀同人,隨分隨力,勉強仿行。即特具智眼,不易仿效之高深理境,吾人亦當知有其事。庶可見老人之德遍中外,人天景仰,實有出人頭地處,並非徒事鋪張場面,即可以雲紀念。孟子雲,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今吾人雖智力不及,亦當服師之服,誦師之言,行師之行,念念景仰,不背老人愛惜物力,儉樸家風,庶足以言真紀念也。跛足病子,匍匐仿效,尤望同人矜憐誘掖,以期答報師恩於萬一耳。

  註:此文德森法師為紀念印光大師生西一周年而作。摘自民國叄十一年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七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六十八卷二百四十五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