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聖賢錄續編新白話版5

  凈土聖賢錄續編卷二

  往生王臣第三

  清張師誠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是湖州歸安人父親夢見日輪照窗,醒來生下師誠。母親早亡,張因孝順父親聞名。少年考上科舉,歷任大官。任江蘇巡撫時,見蘇城的殺業太多,屢次出示勸戒。遇有放生河等處,就嚴禁捕魚。官署中不宴客,不殺生。後來吃長素信佛安心凈土,自己號稱一西居士。選擇前代賢人凈土論說,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後面附凈土歌詠。其中自己作了數十首,最為警切。現今記錄他的八首。一是「佛緣幸遇識鴻名,火急西歸此一生。不向此生拌力去,胞胎再入墮無明」。二是「才提佛號眾魔侵,降伏雲何到一心。口耳相聞心應手,牟尼歷歷字推尋」。三是「全拋名利與悲歡,切己無如此一端。斫斷愛繩憑慧劍,雲棲七筆萬回看」。四是「船乘大願度塵寰,自利利他念一般。先借枝棲蓮界穩,羽毛豐滿任飛還」。五是「執持無間矢初衷,尤在臨時一念融。堪惜坡公公據在,未能著力棄前功」。(自注。蘇東坡常把彌陀像隨身帶著說是往生西方的公據,似乎有志凈土。但在病重時,卻說:「西方不是沒有,然而這裡著力不得。」錢世雄說:「既然先生平時有實踐,這時更須著力。」蘇說:「著力就不行。」說完逝去了。這蘇東坡臨終時,竟然沒有著力,不能往生,實在可嘆息。)六是「最怕臨終神識迷,舌根堅硬氣難提。若非平日心專一,那得資糧助往西」。七是「唯心自性理難明,水火鏡觀取譬精。念到心心佛合,臨時自有佛來迎」。(自注。《般舟三昧經》,有水火鏡的比喻,說是因為鏡有水火的性,比喻眾生本有佛性的力啊。須要藉助日月的光來照,比喻彌陀慈光攝取的力啊。因為珠艾能引水火比喻信心念佛的力啊。所以知道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不是空洞的。果然能夠專注凈修,念到一心不亂,那麼這心這性,恢複本初,與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然能夠見佛。)八是「稍留一愛未全捐,便恐臨時被此牽。欲出娑婆除必盡,次公名論許重詮」。(自注。宋朝的楊次公曾經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那極樂世界往生,一定是因為念的專一,實在是至論。而要出離娑婆世界,假設有一愛沒有除去,就恐怕很難出離世網,不只是愛重的才是啊。應當說「愛不除不出娑婆」,似乎更精到。)道光八年,張六十多歲,告假回鄉。在清靜斗室里,一心念佛過了一年死了臨終時,念誦彌陀經》完了,才提起佛號念到第五聲,平靜生了。(《張蘭渚年譜》,《徑中徑又徑》,汪石心述。)

  清章攀桂

  章攀桂,不清楚他的出身。乾隆年間,做官在外,專信凈業,自己號稱寶嚴居士。與投子寺的沙門世惺,編輯《蓮宗集要》一書。自己作序說:「《凈名經》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唯心凈土旨意啊。樂邦與苦域,金寶與泥沙。垢凈都是心生,粗妙境就現前。這個道理唯有禪凈雙修的人,可以默契。初機淺學的,哪裡找得到門呢?永明大師的『四料揀』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而雲棲大師說:『持名一法,徹上徹下,大小兼收。』所以修凈土的,應當把持名念佛作為正課,把修一切善法作為助因。正助既然分淸了,而後修行的路,明明白白不會迷惑了。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把信願行,判為一經的資糧。而把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作為宗旨,實在是確論。我素來仰慕佛乘,一心嚮往西方凈土。雖然做官將近三十年,好壞都經歷過。而十念的固定功課,沒有一天忘了啊。己酉年春,與投子寺的憨公游歷浮山,到華嚴寺,偶然在案頭見到《龍舒凈土文》,理明詞達,確實是凈土橋樑。但篇幅稍微繁多,讀者或許讀不完就半途而廢了。於是與憨公,把所有凈土文章捜集選取,細心商榷,重新加以編集。冗長的刪節,欠缺的增補,分門別類,略如蘧庵(明初天台僧)的《凈土指歸集》。而大旨以阿彌陀經為主,以持名為宗旨。所以開卷就把這部經作為首篇,使行人知道先守約。從早到晚,專持名號,作為正行。而以深信發願,作為往生的前茅。信願行三者相互配合,凈業才能成。因為凈土法門佛門的特異方便,而持名又是特異方便中的方便啊。書總共六卷,篇幅雖然是《龍舒凈土文》的一半,含義實際包括了蓮藏。於是交付刻印,供四方凈侶判斷,倘若以為不背教理,不違凈規,愚者暫時心開意解,智士更加增進凈行,我的願滿足了。若是唯心凈土就在當事人的默契中,固然不須要門外漢的廢話啊。」後來不知他的結果。(《蓮宗集要》)

  議論說:向來記載官員往生的,不下數十人,但都是古人記錄傳下來的,而近代往生的沒有聽說。我廣采博訪,寥寥無幾僅有二人了,因為過去世什麼因就蒙昧到這樣了啊?嗚呼!豪貴學道,自古就難。何況現在正當像法時代,不更是如此嗎?現在這二人一是尊貴中,而不貪世間榮華。一是經歷波折,而不廢止定課。有志凈業的人,應當以二人榜樣。所謂公務雖忙暫時放下,天天十念不應當虧欠,不覺他們的很有深意嗎?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

  清黃武城

  黃武城,是泰州姜堰人,世代讀書人家。遇到法宗和尚,被勸導念佛康熙十年,黃有微病,就沐浴更衣,請法宗來,排除臨終四關(四種影響往生的事,大意怕死、貪戀、吃肉、噁心等)。猛然省悟,頓時斷了恩愛,不容妻兒相見,一心念佛。三天後,盤坐合掌往生了。(《蓮藏》)

  清吳如庵

  吳如庵,是徽州人,住在常州宜興縣。生平信向佛乘,參拜璞中和尚,於是修凈業康熙十二年夏天,示現微病,把佛珠分給子女教他修持。他的親家俞有光前往問候,與吳談到念佛法門,吳說:「念佛方法,須要閑也念,忙也念,行坐也念,夢中也念,甚至鬼哭神號沒有不念的,才是念佛的人。要得到這個真念,只在一信字,你要緊信,你要緊信。」接著說偈語:「參禪念佛本非歧,三聖慈悲引我西。普勸世人念佛,白蓮台上見阿彌。」遂後吩咐家人,朗聲念佛號,盤坐往生了。(《蓮藏》)

  清俞有光

  俞有光,是新安人。幼年住在宜興,與吳如庵同修凈業。每天持念佛號五千,《金剛經》三卷,發願往生凈土。後來見如庵往生西方了,自己更加精進,書寫「念佛緊要」四字在床邊,用來警策自己。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三日,告別所有親友。作偈語說:「西方凈土是吾家,一句彌陀度歲華。清磬數聲明月上,此身穩坐白蓮華。」初八日,示現微病,對家人說:「我走了,你們千萬不要啼哭,應當念佛相送。」十二日,安靜閉上眼睛。這時眷屬圍繞,忽然睜眼說:「念佛緊要。」說完就往生了,享年七十八歲。(《蓮藏》)

  清蘇起鳳(吳敬山)

  蘇起鳳,字岐山,是崑山人。幼年有志禪宗佛乘,到處參訪善知識,有所領悟。一生戒殺,蟲蟻都不傷害。晚年專修凈土,在四威儀(行住坐卧)中,沒有間斷過。康熙三十八年,蘇已八十歲,當時正值嚴寒,捂著被子而坐。十一月二十日中午,對他孫子甸方說:「凈土的緣成熟了。三天前,就見佛來了我不想明說罷了。今夜子時我就走了。」一更後,披上衣服起來,焚香燃燭,端坐向著西方,要求家中念佛,自己也隨著念。將近三更,聲音漸低,寂靜生了有個吳敬山,與蘇起鳳是鄰里,也是蓮社的好友,已七十多歲了,發願參究禪學。甸方因為他年老,勸他專修凈土,可以一生成就。吳就聽信了,晝夜念佛不斷。不到一年,他的親戚好友來,對甸方說:「今早敬山見到護法神出現,接引往生。臨走前,安然生了。囑咐我們要致謝,所以來報告。」(《西歸直指》)

  清惲又騑

  惲又騑,是常州人。一直念誦金剛經》。大兒子嗣曾,三兒子皋聞,都修凈業有一年春天,惲生病了,二個兒子呈獻蓮藏一部,惲很歡喜。二個兒子說:「大人既然信凈業,為什麼不從此修持?」惲就在佛誕日吃素,每天持念佛號上萬聲。到五月二十六日,兒子們進獻葯劑,惲不要服用,說:「葯只醫不死的病。」接著舉起念珠說:「佛只度有緣的人。」這時全家人忽然聞到蓮華香。兒子們驚異,請問:「大人現在感覺怎麼樣?」惲回答:「月白風清香煙滿路。」遂後面向西方端坐就往生了事情發生康熙三十九年。(《蓮藏》)

  評說:修凈業的,不在時間的長久,而在信的深厚。惲又騑發心,才一個月罷了。一念堅定勇猛,迅疾證到菩提。猶豫不決的,這確實可以作為借鑒啊。

  清王貞生

  王貞生,是崑山人。父親彥敷,是昆庠的善友,崇奉三寶。而王貞生多習氣,不很信奉。有一天得病,見有高大黑鬼,說是前世怨仇,王嚇壞了,於是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念佛稍有鬆懈,鬼就現形。從此求生西方更加懇切念佛更加銳利。念了很多天,鬼不再出現。臨終時,氣力都衰竭了,聲音漸低,隱隱向西去了。(《西歸直指》)

  評說:臨終善友,最難遇到。王貞生見到的惡鬼,表面是怨仇,實際是善友啊。而且王貞生既然能往生惡鬼必然能度脫。一舉兩得,不可說不幸啊。

  清蔡鵬九

  蔡鵬九,字資萬,是蘇州西洞庭山人。世代經商,蔡卻喜好佛道的書籍,與高人隱士交往。後來遇到唯然和尚,勸他修凈業,蔡才開始念誦佛經,舉辦放生會。接著持長齋,自己號稱虛白居士。後來生病,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八日,在家去世。前一晚上洗浴好了,天快亮時,召集家人告別,說:「世間眷屬果報盡了就離別。要圖久長的,應當結法緣,你們努力吧。」眾人哭,蔡說:「不要哭,為我齊聲唱念阿彌陀佛。」又對他兒子說:「我吃素食有一年。喪事中的祭祀、宴客,不要用肉。你如果想念我,須要常斷殺。能斷殺的,就是孝子努力吧。」遂後臉轉向西方往生了。直到將要入斂,移屍體到大堂,臉向西不變。兒子跪下祝願,臉才向上仰。享年五十歲。(《一行居集》)

  評說:往生的人,首先重要的是慈心不殺,經上有明文:「現今你如果記得我的一句話,只要把眾生身當自己身,心就是菩薩的心了。」慈悲的話啊。

  清唐漚和

  唐漚和,不清楚他的出身。身列武秀才,最初不信因果晚年與鑒機子交往,才開始信向。鑒機子因此教他受持十念法,唐就精進不懈。九十六歲時,示現微病,忽然躍起合掌說:「佛來迎接我了。」忽然往生了。(《蓮宗集要》)

  清陳君魁

  陳君魁,是池陽的貢生秀才。遇到凈川的老僧,指示他念佛,於是吃長齋戒殺,精勤禮拜念佛晝夜不斷。發願印刷布施《龍舒凈土文》,結菩提緣。不到半年,兩次看到阿彌陀佛,全身充滿虛空。最後又見到,自知往生時間到了,沐浴焚香,手拿著佛珠,端坐往生了。(《蓮宗集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