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聖誕日德公開示

  地藏聖誕日德公開示(一九四年古歷七月二十九日)

  九月十日,星期念佛念佛畢,德公本人面諭,謂下星期六,系古歷七月二十九日,為地藏菩薩聖誕良辰。是日正午,擬略備羅漢菜上供,飯後念佛,請來隨喜。眾皆歡喜允諾。屆期,到竇存我、樂慧斌、牛敬亭、吳企堯、汪永基、楊欣蓮等男女居士三四十人,在法寶舘二樓佛堂,誦經念佛。至四時念畢,眾將散矣,楊居士向德公頂禮祈請開示大眾亦願樂欲聞。當何慈允,隨說開示,歷一小時而畢。德公隨自謙不能談玄說妙,故所說甚深微妙之處。然愚見所及,此次開示,頗與雲棲大師老實念佛之意相合。爰撮要記之,以共同好。

  德公首謂,今日念佛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下三四十人。當念佛時,覺佛聲悠揚和雅,入耳悅心。內中兩位居士,念聲亦歷歷分明。於此可見只要肯發心,則無一人不念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既不論智愚老幼,復不拘貴富貧賤,凈土法門之妙,即在於此。

  今日地藏菩薩聖誕之日,照例應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及菩薩聖號。而此間所念,仍為阿彌陀經及佛號,其故何哉。誠以阿彌陀經及佛號,爛熟於人心,幾於人人皆能稱念。若念本願經,雖依經誦讀,吾敢斷定至少有三分之一,不能辦到。此三分之一之人,既不能念,令其枯坐而待,誰能有此耐心,勢必退座他去。如此,則何如仍念阿彌陀經及佛號使人人皆有興趣參加,不較為得益乎。世人多多皆是衿奇好異,厭舊喜新。明知老實念佛之可貴,然事實上,偶聞人說某經有無功德,便誦某經。某咒有無上威神,便持某咒。初不問自己精神足夠與否,一味見異思遷。其結果,較之一門深入者,反遠不能及。知乎此,則今日本此種念法,便無足駭怪矣。本人習慣,與人不同,無論何日,照常念佛,今晨亦然。但於功課將畢時,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為之頂禮九拜,即為今日之特別慶祝。此雖本人所自創,然當日印公老人,亦深以為然。印公在日,有人為護國息災,擬勸全國同胞,同念楞嚴咒。印公即深加反對,以為楞嚴咒,確俱無上威神,然全國人民,能念者千不得一,此事豈能辦到。反不如一句佛號,念之至極,尚可以圓成佛道一句觀音聖號,念之亦可以消災免劫。今舍易就難,可謂不知事務之至。此種議論,在印公固特有所見,並非輕易出口。且於雲棲大師竹窗隨筆之所主張,亦暗相符合。應當諦受,莫生疑義。

  上文雖雲人人皆能念佛,此指發心肯念者而言耳。然世之業障深重,不能念佛者,正大有人在。試舉例以明之。民十九年,印公老人,駐錫蘇州報國寺,其年古歷十一月十九,該地士紳,遜清探花吳蔭培君、與李印泉、李協和三位,同來叩訪。印公曾聞吳之前身,系雲南某寺僧人之說,而未知其詳。至是舉以相詢。吳即詳陳,謂伊年二十三歲時,曾夢在雲南某府縣某寺為僧,自知其前身之法名夢中於該寺之地位建築,以及布置,均能記憶清楚。醒後捉筆祥記。其後有人往雲南就事,(張仲仁先生,知此人姓名)即托其探尋。旋經其查復,謂確有此寺此僧,一一與夢相合。印公聞之,當即剴切向其開示,謂君之前身為僧,必廣做功德,故此生早年功名得意。今則年登耄耋,身體康強,兒孫滿堂。獨惜前生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未曾用功,以致未能了生脫死,依然輪迴,享今世世俗羨慕之俗福耳。今年已八十,來日無多,應乘此色力強健之時,趕快發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恢復前生和尚事業。否則再一輪迴來生作何雲雲,殊不可必耳。伊即無關緊要而笑曰,我覺念佛,無什稀奇。印公剴切再示曰,君以此為平淡無奇乎。世之平淡無奇者,莫如吃飯。普天下之人,無一人無一日不吃飯,此最為平淡無奇之事,君又何必亦日日皆要吃飯呢。且就此蘇城而言,人口不下數十萬,而念佛者,究無幾人。此可見一句阿彌陀佛,雖人人能念,而少福德因緣者,猶不肯念,君尚以此為平淡無奇乎。吳不能答,但歡喜而別。其時吳年正八十,身體極健,行走不輸少壯。詎知是年大除夕,竟而謝世。對此萬德洪名,認為平淡無奇,終不能稱念一句。坐失鉅益,良可嘆矣。

  今日在座諸君,均能吃素念佛,此實為極難得之事。古德有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其語可謂悲切之至。尚望大家,痛念人身之難得易失,佛法難聞難信。今一致同發真信,立切願,努力修持,求生西方。盡此一報身,決定解脫娑婆之眾苦,永享極樂之法樂。從此上求下化,直至圓滿無上菩提。則今日苦惱子之幾句土話,供養大眾,亦可謂不孤負矣。縷瑣打差,總望大家認真念佛。(慧濟敬記)

  摘自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四十一期,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六十九卷第三百二十五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