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魔鬼與佛只有一線之隔,關鍵就在心

  我們都希望今生不要生病,最好青春永駐、健康長壽家財萬貫、家庭幸福美滿快樂。在人世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奢望」。不過,我們可以發願,希望有一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或是去其他佛國凈土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希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將來能擁有很好事業、很幸福婚姻家庭,當擁有後,接下來產生的感覺便是空虛;緊接著又希望擁有兒女把他們好好撫養長大。我們就是這樣生存在希望當中。

  如果有宗教信仰,眼光會看得較遠,比如佛教徒知道有輪迴就不會把希望只放在今世可能會把希望留到下一世,甚至生生世世。而當你發覺所希望擁有的錢財學問都落空了,或是你認為對你付出的人讓你失望了,甚至連兒女也不孝順,希望就變成了絕望。很多老年人便在絕望中孤苦伶仃地離開這個世界。 這世界不可能一切都圓滿。你今天圓滿明天也不一定會圓滿;你今天很富有,明天未必也是如此;你今天很健康不代表明天也是。每一件事都是如此,因為人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

  我們往往會跟最好的人來比較,而認為自己怎麼會那麼不幸;就是因為這樣的比較,導致我們無法在這世間好好生存,甚至有人因為這種痛苦而走上絕路。要學會面對人世間現實。很多人會覺得人生快樂原因就是無法面對現實。 人的一生就像海浪一樣,時而起,時而落。年輕時,我們可能意氣風發,身體健康病痛事業順利;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會退化,或是無常的來臨,財運走下坡路,命運變得坎坷;到了年老的時候,可能又是一切順利的好日子。從「沒有」到「擁有」,從「得到」而「失去」,到後來又「擁有」的整個歷程中,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反觀自心才知道什麼是真正值得珍惜因緣福報

  我們說「知足常樂」,如果沒有觀察自己內在,怎麼可能知足

  內在的觀察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卻很喜歡向外觀察別人,評論別人的長相、房屋、車子等等,或是認為別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各種美好事物,這時分別心就產生了

  有了分別心還不要緊,如果執著為何他人有而自己沒有,不平衡的心態就會衍生為嫉妒心,最後受傷害的是自己。

  因為,在嫉妒衍生的強烈嗔恨之下,所引導的思想狀態會帶來非常大的煩惱痛苦

  貪念跟願力很相似,一個好聽,一個不好聽。為什麼貪念不好聽呢?

  因為貪念是自私的心,發願是比較廣大的心,而會成為廣大的心是因為前面有了迴向

  所以,雖然還是一個自私的祈求,但因為是迴向完之後才幫自己祈求,就稱為願力。沒有做迴向之前,幫自己祈求,就叫念了

  一念之差,「煩惱菩提」,如果沒有成佛,這些貪念就變成煩惱了。

  一念之差有這么大差別,所以魔鬼與佛只有一線之隔,關鍵就是心。

  只要心態能稍稍作一點改變,就是大功德心態沒有改變,就是大貪念一件。

  功德迴向之後再幫自己發願,發多大的願都沒有問題。而且,哪有一個比成佛更大的願?我們想要賺多一點錢、壽命長一點、快樂一點、家庭美滿一點,這些都只是小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都能得到、天底下的眾生都由我來度、別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導,哪有比這個更大的「貪」?這就是佛的願力啊!這時候就不叫貪念了

  所以,要多發願,但不要貪;區別這兩者就是在中間加一個迴向。這樣一來,替自己所求想法就會成了願力。

  心胸是寬廣或是狹隘,往往也在於一念之間。

  我們說反省是要有自知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製造煩惱的很多原因都是我們費時費力地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所作所為自己的內心如何起伏就無暇顧及,等痛苦來臨的時候就開始自怨自艾了。

  反省就是要對治我們向外尋、向外看的習慣,只有看護好自己的內心,我們才可能控製得了自己的情緒

  那麼對於善和惡的一念也就是在一瞬間,如何我們不訓練自己反省的覺知力,那麼對於善和惡念的控制也不容易拿捏,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念頭就會註定我們的心胸是豁達或是狹小。

  善念需要我們把自己的心力不斷嚮往去奉獻,依此來指導自己向善的言行

  反省是要我們不斷向內去觀照和看護自己一切為己利的動機

  這樣一外一內配合嫻熟,那麼我們基本想讓快樂主導生活願望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