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佛隨眾生種種欲性,說三藏十二部

uploads/content/2022/june/3967f2b931b6ca23bbf4d550762a421b.jpg" width="640" height="850" />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這是第一施權,就是施設方便的法門,接引大乘根性還沒成熟的人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諸佛所得法,這是佛自證的實智;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這是佛的權智,就像我們在前面長行中說諸佛隨宜說法,隨眾生的根性、種種欲樂等施設無量的方便而為眾生說法

  眾生心所念,就是九法界眾生心念心念是指眾生在做事情之前的起心動念。種種所行道,種種是多的意思,難以用數字來表達,所以說是種種;所行道,指的是眾生修行法門。上面眾生心所念,就是起心動念,所行道,就是指已經在行動了,眾生依種種的法門修行這就是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若干表示不定量的意思,不確定是多少,但是總統的都包括在內了。諸欲性,欲是樂欲、性是習性,九法界眾生的樂欲不同、習性不同,有的喜歡當官、有的喜歡生意、有的喜歡熱鬧、有的喜歡清靜等等。

  先世善惡業,就是眾生的所念、所行、所好有如此之多的差別都是前世所造善惡業的原因先世的業因不同,所以眾生的所念、所行、所好就有種種的不同。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對於眾生的根性有種種的差別,佛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佛以方便力來引導眾生或以因緣說法或以譬喻而說法,無非是隨其所念所行所好,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佛以諸因緣譬喻,隨眾生的根機,這里說九部經。我們通常都說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的經藏、律藏和論藏,十二部經並不是指的十二本經,而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所記載的事相不同,把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這三藏十二部,包括了佛所講的一切經。十二部經的名稱是:長行、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記別,記別也叫授記。在這經文中只講了九部,有三部沒有說到,我們在後面會做解釋。

  或說修多羅,修多羅譯為契經,我們開頭在講經題的時候都講過,經又叫修多羅,譯為契經。契經有通別兩種解釋,從通的方面說,契經是一切佛經通稱這是通。但是在十二部經中,契經是單指經中的長行,這就是在十二部裡面的解釋,指長行。

  伽陀及本事,伽陀譯為孤起頌,孤起頌就是不依前面長行的意義,是單獨發起的偈頌,表達的是獨立的意思。本事,就是記載佛說弟子過去因緣經文,我們經中有好多佛說過去弟子們的因緣,這個在十二部裡面就稱為本事。

  本生未曾有,本生是記載佛自己過去世因緣經文,記載佛過去世的因緣;未曾有,是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亦說於因緣因緣的是見佛聞法或者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譬喻並祇夜,譬喻,佛說種種的比喻來讓眾生更容易明白,就像本經中的優缽曇,前面我們講的,還有後面講的火宅等比喻。祇夜就是重頌,是以偈頌的形式重宣前面長行之義

  優波提舍經,譯為論議,就是以問答形式來論議法理。

  以上總共講了九部經,長行、孤起頌、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重頌、論議,十二部裡面沒有說到的是無問自說、方廣和記別,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現在講的這段偈頌經文,是講的怎樣為小乘根性的人施權,為小乘根性施權裡面沒有無問自說、方廣和記別,所以這里說的是九部經,不是十二部,大家明白了。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這是總結施權之意。說以上九部經並不是佛的本懷,是佛不得已而說的,為什麼?因為鈍根眾生樂於小法、不信大乘、貪著生死,往昔於無量佛所不行甚深妙道,所以現在為眾苦所惱亂。不堪聽聞大法,他們只能聽聞小法,佛不得已為他們說涅槃為他們滅苦。

  摘自 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講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