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喻】善導大師用二河白道喻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十三)
今天借著大家打佛七念佛的殊勝法緣,師父繼續向大家報告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開示的「二河白道喻」。
照例師父把二河白道喻的全文讀一遍,讓大家對照對照,也加深印象。請大家翻開《善導大師全集》,第二五四頁中間,第二五四頁中間。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 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凈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
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 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 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
二河白道喻的疏文,上回我們看到三種災難,「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有這三種災難,這位行者走到白道上,內心一定恐怖驚慌。
底下「當時惶怖,不復可言」,惶是驚惶的意思,怖是恐怖的意思。內心驚惶恐怖,就是因為遭遇三種災難,也就是因為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有這種種的災難,才會產生恐怖的心。所以聽聞阿彌陀佛慈悲招喚,能夠讓你念心安心念佛,諸位你要不要啊?
同樣稱念六字洪名,有人念的很法喜,有人念的很擔心,就看你的心要安住在什麼樣的心情之上。了解阿彌陀佛名號慈悲願力絕對救度的第十八願行者,是安心念佛,快樂念佛,放心念佛。對於往生一事不會擔心,不會顧慮,對於將來臨終阿彌陀佛的現前接引是肯定,是必定。但是不了解阿彌陀佛本願的念佛人,念佛的心情就不會如此,就會如疏文善導大師所說的,驚惶、恐懼、彷徨,到底念佛能不能往生?如果我將來臨終沒有正念現前,能夠感召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迎接嗎?太多人有這樣的擔心了,對不對?都是因為對阿彌陀佛的了解不夠。不是因為他念佛不夠,對佛的願力絕對救度了解不夠,所以心裡產生這樣的恐怖。
「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這位行者內心充滿驚慌恐怖,心中就如此思惟:我現在回頭必死無疑,回頭東岸有很多群賊惡獸,能回頭嗎?請問大家:你可以不念佛,不修行繼續再生死輪迴嗎?可不可以?不可以。你如果不念佛不求生凈土,你繼續在六道輪迴,將來你的苦更多,你一定後悔。
「必死無疑」,死在哪裡?死在六道之中。所以修行才能夠徹底的把生死大苦了辦。
「住亦死」,住就是停下來,不往前走,也沒有向後退,雖然不往回走,但是也不向前走,就是停下來。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今天念一念就好,明天開始我就不要念了,那就停下來了,可不可以?不可以。停下來了,你總有一天會讓水淹死,會讓火燒死。因為水河與火河各深無底。
「南北無邊」,水火二河非常的廣大遼闊,白道才四五寸許而已啊,如果你停在原地不往前走,那是非常的危險。而且停在原地不往前走,東岸的群賊惡獸,會不會追上來?會啊。所以能不念佛嗎?不可以,能停下來嗎?不可以。能往回走嗎?不可以。所以不往前走繼續在原地,那也是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