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78、與兒期早行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夜中對兒子說:「明日與你一道到那村落去,有些東西想去索取。」兒子聽了,至次日清晨,竟不問父親索取什麼,獨自直奔那兒去了。到了那地方身體疲憊極了,卻一無所獲,又吃不著東西饑渴得要命。隨即又往回跑,來見父親父親兒子回來,訓責道:「你這愚痴的人,沒有智慧,為何不等等我?空空地來回跑,白白地受飢苦,被眾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倘若得以出家,就剃除須發,穿上三類法衣,卻不向明師諮詢道法,失掉了種種禪定道品的功德沙門應有的妙果都失掉了就如那個愚人一樣,空佬佬來回跑,徒然受疲勞,外形雖似沙門,其實一無所得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78、與兒期早行喻

  昔有一人,夜語兒言:「明當共汝至彼聚落①,有所取索。」兒聞語已,至明清旦,竟不問父,獨往詣彼。既至彼已,身體疲極,空無所獲,又不得食,饑渴欲死,尋復回還,來見其父。父見子來,深責之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來?徒受其苦。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設得出家,即剃須發,服三法衣②,不求明師諮受道法,失諸禪定道品功德沙門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虛作往返,徒自疲勞。形似沙門,實無所得

  注釋

  ①聚落:村莊。

  ②三法衣:即印度佛教僧團准許比丘個人擁有的三種衣服。即(1)僧伽梨,系即大衣,為正裝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制而成。又稱九條衣。凡入王宮、上街托缽時所穿之衣。(2)郁多羅僧,即上衣,由七條布製成,所以又稱七條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3)安陀會,即中衣,又稱五條衣。為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之貼身衣。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