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只有發掘內心的慈悲,才能改善我們與外在世界的關系

  導語:方法方向錯了越多努力,也只會越加背離目標。向外追求的思維,決定了痛苦的根源。佛法教導我們認識自心,只有發掘內在的慈悲,不論物質精神,一定會有所改善。

  有人說真理是越辯越明」,其實,很多時候是只能認同。更敦群培大師,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藏族最有名的佛學大師和翻譯家,曾將龍樹菩薩的《中觀》翻譯成英文他說:「什麼叫真理?三個人爭論的時候,兩個人認為對的,就是真理了,因為另一個人只能認同。」

  從因果規律來看,世間有很多價值觀現象,是對錯顛倒、是非不明的。所以,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追求快樂方式,卻往往種下痛苦的因。結果就是,想要的時常得不到,不想要的卻偏偏不斷遇到。

  想從痛苦轉為快樂機會很難得,但從快樂變成痛苦,卻很簡單,因為痛苦很容易出現。即使你分分秒秒、一心一意只想要快樂就能快樂嗎?不可能。要獲得快樂,需要非常多的因緣聚合,最根本條件,是能夠調伏自心自我調適的能力是越強越好。

  但這種調伏自心方法父母無法告訴我們,學校社會也無法教給我們。因為他們教導的通常是如何向外去爭,如何與人去斗,而不是向內調伏自心。而這種向外追求的思維,恰好就是痛苦來源。你越和別人爭,越和別人斗,人生就會越苦。用錯了方法,就算做了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真正快樂

  想要快樂,就要製造快樂的因;不想要痛苦,就要斷除痛苦的因。這個道理很容易懂,大家也自認為做的是快樂的因,那為何得不到快樂的果?就是沒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快樂的因,什麼是痛苦的因,得到的結果也就顛倒了。

  就像寂天菩薩說的:「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我們都希望不要遇到痛苦,卻不斷製造痛苦的因;希望得到快樂,卻將樂因當作怨仇消滅,會造成這種結果,就是沒弄清楚善惡因果。為了尋找快樂,我們會殺生、偷竊、邪淫、說謊、猜疑、傲慢也會惡口傷人、挑撥離間、講是非,結果可想而知。

  幸運的是,有佛陀這樣偉大的覺悟者,指引我們走向快樂之路釋迦牟尼佛偉大的慈悲智慧,通過一代代的弟子傳承而下,發掘了人性本善的一面,帶來了善的文化

  這並不是說,所有人一出生就一定善良,因為各自的業力不同。就像有些小孩生性溫和善良,容易相處,會替別人著想;有些小孩天生貪心或嗔心粗重,特別喜歡哭鬧,容易生氣或嫉妒。整體來說,大多數人顯現的壞習氣遠比好習氣多。所以,想發掘內心慈悲的一面,就必須依靠有效的方法,而佛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因為在佛法里,對於心的來龍去脈有清晰嚴謹的理論,也有具體的改善方法,是最科學的心理學,但其深度和廣大遠遠超出了理學當我們認識了內心就能改變我們和外在世界關系,不管是物質精神生活都會有一定的改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