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正是為了慈悲滿足眾生的不同需求,佛教才產生了殊途同歸的種種派別

  導語:佛陀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佛教中有不同的派別,都是為了眾生的不同需求慈悲顯現,但殊途同歸,大家最終都在追隨佛陀的法教,走在解脫的道路上。

  佛教傳到中國內地已經2000多年了,藏傳佛教比較晚,唐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入藏和親,這兩位虔誠信佛公主也將佛法帶入西藏,到現在為止有1300多年的歷史。

  松贊干布的第五代孫赤松德贊,從小受到虔誠信佛母親——唐代金城公主的影響,迎請蓮花大師、靜命大師入藏,佛教在藏區才開始大規模廣弘興盛。

  松贊干布到赤松德贊這100多年的時間里,因為藏王松贊干布虔誠信仰觀音菩薩,所以人們把他王宮叫做「布達拉」,就是「普陀拉」的意思。據說松贊干布建了108座寺廟,但是他時代寺廟佛像佛經,卻沒有出家人。在赤松德贊時期蓮花大師和靜命大師創建了桑耶寺,靜命大師作為首任堪布,剃度了七個貴族平民子弟,史稱七覺士,藏區才開始有了真正的出家人。這個傳承一直維持到現在,就是我們這個教派,寧瑪巴,內地人的習慣稱為「紅教」。

  藏傳佛教其他教派的建立時間相比寧瑪派而言都比較短,阿底峽尊者入藏是十一世紀的時候,那時候才開始有了新教派的產生。

  我們可以這樣記憶,寧瑪巴(俗稱紅教)於八世紀時由蓮花大師傳入西藏,在唐代發揚光大;薩迦巴(俗稱花教)由貢嘎寧波大師創立於十一世紀中,在元代發揚光大;噶舉巴(俗稱白教)由瑪爾巴大師創立於十一世紀,在明代發揚光大;格魯巴(俗稱黃教)由宗喀巴大師創立於十四世紀,在清代發揚光大。

  這一代代的傳承上師高僧大德們,並不是為了提高所建派別的知名度自己的名聲去傳播佛法,而是為了接引不同因緣眾生

  就像一家餐廳不會只有一道菜,肯定會有不同種類,不同風味的菜品,目的是為了吸引喜歡這個口味的顧客,做他們愛吃的菜,以此幫大家愉快地填飽肚子。

  佛教是為了慈悲滿足眾生的不同需求才會產生不同的派別。殊路同歸,大家都是走在跟隨佛陀修行的道路上。

  佛教初創期,就像面對一幫小朋友講課,講小學的課程,他們勉勉強強還聽得懂,講中學的課程,他們肯定都聽不懂了。

  所以最開始的小乘佛教是先以婆羅門的風格接近大眾婆羅門喜歡穿著破爛衣苦行喜歡乞討,喜歡頭發和鬍子,因此佛教出家行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很像婆羅門樣子,但是和他們有點不一樣,比如剃頭剃鬍子會比婆羅門更徹底,把鬍子頭發全都剃得乾乾凈凈。

  最初,佛教家人穿袈裟托缽苦行他們的戒律基本上都是外在形象上的約束。剛開始佛教沒有那麼多戒律,外教徒就不批評佛教。每批評一次,佛陀就加一條戒律戒律就這樣慢慢越來越多

  那個時候,沒有講太多內心境界,講十不善的時候還有貪念、嗔恨、邪見屬於內心的部分,但是講到五戒的時候只剩下對身體語言戒律約束: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說謊、不喝酒這些,這是讓出家人言行上先懂得約束。

  到了大乘佛教菩薩戒的十八條戒律,全是講內心的部分。不能「舍棄利眾菩提心」,不能「誹謗貶低小乘法」等等。在這階段,如何剖析自己的內心,如何去約束自己的貪嗔痴慢疑,只有大乘佛教才有這個方法

  出家人戒律很多,很多時候都會犯戒,比如衣服穿歪了,吃飯的時候嘴裡吧唧作響,走路的時候蹦蹦跳跳,講話的時候大聲喧嘩等等,這些細小部分的約束,可以將僧人外在言行舉止培養成一位真正的紳士內心清凈柔和而充滿智慧,如此才能稱得上是為人師表的人導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