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略要文】《凈土宗略要文》是凈土宗的精華,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來修學(三)
這一篇凈土宗略要文,本文有六點特色:一、判教簡明,二、教依三經,三、次第分明,四、信行兼說,五、偏依善導,六、全歸念佛。雖然這一篇文不長,可是這六點特色更彰顯出這一篇文值得研究的價值。
第一點,判教簡明。第一段文與第二段文是教判,第三段文與第四段文是行判。修學佛法的行者,不論修學哪一宗派,一定要了解自宗祖師的教判與行判,這樣修行才有一個方向。因為許多人對於浩如煙海的藏經,常常有茫然不知如何入手修行的感嘆,所以祖師的教判更顯重要。如果把一大藏經拿給你看,你一定會顯得茫然無助:那麼多的經教,我到底要研究哪一部經?我到底要從哪一部經先看?我們念佛人當然要優先研讀凈土的經論,可是光是凈土的經論就非常的多,哪有時間一一研究?祖師非常的慈悲,做了教判與行判,為我們指出應該要修行的方向。聖道門與凈土門,我們應該走哪一門?正行與雜行,我們應該修哪一行?我們從第一段文到第四段文,看過之後,我們就知所抉擇,所以教判簡明。
第二點,教依三經。全篇十七段文,我們可以看出,法然上人在諸多的經典當中,只取三部經,就是凈土正依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把全篇的十七段文仔仔細細讀一遍,我們看不到法然上人除了引用凈土三部經之外,還有引用其它的經文,沒有!可見得,我們念佛人,最重要的要把凈土三部經好好優先探討。念佛人如果不了解凈土三經的意義,那念佛當然不能理解六字名號的道理,可能念佛的菩提道上遇到障礙、挫折、考驗,就會退失菩提心。所以「凈土宗略要文」,法然上人在諸多經典當中,只從凈土三部經摘錄了幾段要文,作為我們念佛人修學的根據,這帶給我們很深的啟示。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每天把凈土三經讀一讀,從凈土三經了解,阿彌陀佛發願以及名號救度我的苦心;從凈土三經了解,我將來安身立命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怎樣清凈、庄嚴、快樂的世界,這樣你明白了解之後,在念佛的菩提道修行,就不會受到考驗退失道心。
第三點,次第分明。凈土宗略要文第一段文到第十七段文,是有一定的次第。首先第一段文與第二段文,先說出教判,其次第三段文、第四段文說出行判,再來第五段文總說念佛的道理,第六段文到第十四段文別說念佛的道理。
第五段文,法然上人引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開示。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舉出《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與《觀無量壽佛經》,說明凈土三經是世尊一致顯揚念佛的宗旨。
《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舉出三經的次第,是先《無量壽經》,次《阿彌陀經》,後《觀無量壽佛經》,所以法然上人摘錄凈土三經的要文,也是根據《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所引文的次第,所以第六段文到第八段文,先舉出《無量壽經》的要文說明念佛要義;其次舉出《阿彌陀經》三段文,就是第九段到第十一段文,這三段文顯明念佛的要義;最後根據《觀經》顯出三段文,來說明念佛的要義,也是根據善導大師引文的次第。
再來,第十五段文講安心,前面教判、行判、念佛講完了,當然要注重安心。因為雖然所念的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但是念佛人的心態、心情、安心是不同的。不同的念佛心情,不同的念佛心態,不同的安心念佛,會產生不同的果報。雖然一樣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但是信心念佛與疑心念佛,果報不同;自力念佛與他力念佛,果報不同;明信佛智念佛與疑惑佛智念佛,果報不同。所以第十五段文顯明機之安心,機就是眾生,眾生以什麼樣的心念佛,果報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懂得。所以能念之心千差萬別,所念之佛完全一樣,這會產生什麼樣的因果,我們念佛人一定要明白。所以學習凈土教法,不可以只有在法方面了解就夠了,一定也要在機方面深入探討,這樣機法並重、信行並重、聖凈並重,學習凈土宗才不會產生知見的狹隘與偏失。
第十五段文,經由前面的教判、行判、念佛到安心,可說把凈土教修學的次第說了一個大要。
第十六段文講到念佛就能夠往生的道理,再次把念佛人根據法藏菩薩的第十八願又重複的講了一遍。重複講了一遍當然就是重點。前面在第二段文已經講到念佛就是往生的本願,最後第十六段文即將要結束這一篇凈土宗略要文,還又說了一遍,那就是重點,提醒念佛人把重心放在第十八願,就是本願。
最後一段文,修凈的時節是起行。安心之後當然要起行,知道以本願念佛,如果不念佛,那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不能往生,所以最重要在起行。對於教理的明白,對於彌陀的信仰,對於佛號的體解,目的都是為了念佛。如果你信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救度,可是不每天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猶如看了許多的食譜,不下廚烹飪,那也沒用。所以最後一段文起行做總結,所以有這樣的次第,把佛法的教、理、行、果次第,顯揚的非常鮮明。
第四點,信行兼說。第一段文到第十七段文,都是在顯揚念佛的道理,但是念佛是行,如果起念佛之行,內心是不安心的,那麼念佛的修行,可能受了障礙就退失。所以在十七段文當中,第十五段文顯明安心的重要,因此十七段文當中講信也講行,信行兼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