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怎樣結法緣

  戒律是佛的行誼,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薩的妙慧,你怎麼會懂得?是不動智佛的妙用。所以我們凡夫要老老實實,要有恭敬心,真誠恭敬聽佛的話。從哪裡學?十善業。你能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凈土,你就能往生,這不是假的。輕易批評人,你犯的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確確實實龍蛇混雜,蛇是凡夫,龍是聖人,許多聖人出現在這世間,現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里頭都有。他的行誼有善有惡,不一定,誰認識?覺悟的人認識,佛菩薩認識。凡夫哪裡會認識?但是要是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他有一個總的不變的原則那是什麼?教化眾生。無論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負面的也好,都是幫助人覺悟。正面幫助這一部分人覺悟負面幫助那一部分人覺悟應以什麼方法幫助他就用什麼方法,活活潑潑。他自己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再來人,這不是凡人

  從他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涼自在。我們一般講這人放得下,這人看得開而量大。肯幫助人,善人他幫助,惡人也幫助,冤家對頭他還是幫助。你從這些地方觀察,你就曉得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凡人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你細心觀察他,他沒有貪瞋痴慢,他沒有自私自利,有時候看他也要名聞利養,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戲;這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是演戲。你在里頭仔細觀察他,他有沒有貪瞋痴?他有沒有自私自利?如果發現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貪瞋痴,這是個覺悟的人,這不是迷惑顛倒的人。所以世間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貪瞋痴慢,這個地方「自謂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薩看到笑笑,菩薩來度他,佛度有緣人,看到有緣人總是會笑。

  笑就是有緣。所以你要接引眾生、幫助眾生,怎麼樣跟人家廣結法緣?見了面歡歡喜喜笑笑,這就結緣。為什麼?你跟他歡喜心,他會接受,會聽你的話。你看到這個人討厭,他看你也討厭,沒緣,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無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諸位都曉得,佛經上常常講的法緣殊勝。十方三世佛,法緣第一殊勝阿彌陀佛菩薩當中,法緣第一殊勝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對人真誠、親切、歡喜,就是結法緣。你希不希望將來你成菩薩、你作佛能夠廣度眾生?要是想廣度眾生,現在就要結法緣。現在要不結法緣,你成了菩薩成了佛,度眾生有限,沒人聽你的。這些話這些道理,當年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老師常常說。我跟老師十年,這個話聽了幾十遍都不止,常講。所以我們也就學會了廣結法緣,懂得怎樣結法緣。

  學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樣子給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別人薄,這是凡夫,而且是沒有福凡夫,沒福報。他現在體力很強壯,他不覺得,總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沒有想到他會老、他會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沒人照顧,這個時候真可憐。聰明人對這樁事情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預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憐沒人照顧,將來我也跟他一樣,怎麼辦?你得想到因果我現在要修因,我要照顧老人病苦的人。到將來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顧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能夠接待別人,特別是道場,來自四方參學的同學們,你能夠接待他,能夠愛護他,能夠照顧他,使他感到賓至如歸,就真的好像回到自己家裡來一樣,那麼樣親切,你將來到別的地方,人家一樣這樣對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覺得很驕慢、很高貴,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對人很刻薄,你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不受人歡迎,這個道理不難懂。這些事實,你只要細心觀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對人好是真正對自己好,刻薄別人到最後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麼樣的因決定得什麼樣的果報。《了凡四訓》里頭講得好,你沒有能夠轉過來,業障習氣沒有能轉過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現在縱然是出家,真正轉過來的不多,受命運支配的,受業主宰的,還是佔大多數。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現前是業力支配的多,還是智慧願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應當有這個反省,你學佛功夫得不得力,這個時候有非常明顯的感觸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顯了。我現在業力支配的,還是智慧願力支配的?業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煩惱重重,肯定進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願力,那就不一樣,為什麼?你煩惱智慧長,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諺語所謂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體力沒有覺得衰退多少。當然比年輕的時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還能自己照顧自己。

  摘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七卷)  2004/1/7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12-017-12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