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心佛相應有何境界

  一、印光大師文鈔摘錄原文

  (1)心佛相應有何境界

  然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所雲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凈境,徹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三編·卷三·復李少垣居士書二·p807)

  (2)魔境勝境(聖境)勘驗法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凈,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凈,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勘此,驗真偽之大冶洪爐也。(三編·卷三·復何慧昭居士書二·p715)

  若是聖境界現,雖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當必大有心行轉變之徵。若仍然照舊,則非聖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三編·卷四·答緣凈居士問·p1055)

  (3)不必害怕禍害神鬼

  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當時也不至嚇得喪志失措。已過,則事過情遷,便如昨夢,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當知一切境緣,悉由宿業所感。又須知至誠念佛,則可轉業。吾人不做傷天損德事,怕甚麼東西念佛之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怕甚麼東西。汝若常怕,則著怕魔,便有無量劫來之怨家,乘汝之怕心,來恐嚇汝。令汝喪心病狂,用報宿怨。且勿謂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體正念,歸於怕中。其氣分與佛相隔,與魔相通。非佛不靈,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三編·卷三·復同影居士書·p724)

  二、白話譯文:譯者 慕藏

  (1)心佛相應有何境界

  若是到了心地空明,又有什麼境界可有呢?所說的「心佛相應,心佛雙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念也完全沒有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到了這裡,還有什麼境界!能念到這個地步,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境界,不妨徹底的全部彰顯出來。由於念頭寂滅,情慾全無,所以面對這種境界更能得益,絕對不至於生大歡喜心,誤認為是有消息,以至於著魔發狂。倘若沒達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心中念念想著要境界境界出現了,決定要受禍的。《楞嚴經》中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這還不是燥妄心所感得的魔境,而一生歡喜心,以為證得聖果了,便成了魔子。何況最初就是把魔心所感得的魔境當成聖境。——三編·卷三·復李少垣居士書二·p807

  (2)魔境勝境(聖境)勘驗法

  魔境聖境的分別,就在它與經教符合不符合上分。果真是聖境,令人一見,心當下就清凈了,完全沒有躁妄心和取著的心。若是魔境,就會讓人心不清凈,會讓人生起取著心和躁妄的心。而且,佛光雖然極其光明,但並不耀眼。如果光很耀眼,那就不是真佛。是佛現前,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妄的)這個道理觀想就會更加明顯。魔現前,以這個道理觀想,相就會隱沒。這樣觀想,就是驗證真偽的大冶洪爐。——三編·卷三·復何慧昭居士書二·p715

  如果是聖境現前,別人雖然不得而知,而本人一定會有很大的心行轉變的徵兆,如果仍然照舊,那就一定不是聖境。不能不知道啊!——三編·卷四·答緣凈居士問·p1055

  (3)不必害怕禍害神鬼

  學道的人,凡遇到種種不如意事情,只能向「道」上歸。逆來順受,則縱使遇到危險的事,當時也不至於嚇得喪魂失魄。已經過去了,就事過情牽,如同昨夜的一場夢,何必要常把它存在心裡,導致怔仲之病呢!你既然要修行,就應該知道,一切的境緣都是以往的業所感召的。還要知道,至誠念佛可以轉業。我們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有什麼好怕的呢!念佛的人,善神護佑,惡鬼遠離。還有什麼好怕的呢!你如果常害怕執著於怕魔,就會有無量劫來的冤家,乘你這害怕心來恐嚇你。令你喪心病狂,以報仇雪恨。而且,別說你念佛,恐怕不會這樣。你不知道你全體正念歸於害怕之中,其氣氛與佛相隔,與魔相通。不是佛不靈了,是你自己去了正念,所以導致念佛不能得到全部的利益。——三編·卷三·復同影居士書·p72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