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忍法師:離苦得樂與老實修行

離苦得樂老實修行
第278期明覺 文:法忍法師

  我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每個星期一、二的晚上教授學佛入門」班,課題是中國佛教凈土法門。當我與學生們討論時,發覺大家對於「離苦得樂」有著很大的期望,而且亦是大家學佛願心。但是,為著眾生這個共同的「願心」,我們又投入了多少工夫努力去修心和修行呢?而大家的「苦」與「樂」所指的又是什麼呢?我希望藉著這篇文章,與大家好好反思一下。

  基於對苦樂的不同見解,而有不同的修行內容

  佛陀認為「離苦得樂」是所有眾生的共同願心。但是,不是所有眾生都以「脫輪迴苦,得解脫樂」為其人生價值觀這是因為每一個眾生對於「苦」和「樂」的定義都有不同的標准。因此,佛陀為了契合眾生不同的根基,對「苦」的不同體會,以及對「離苦」的願望和需要,而為眾生開示了不同的修行內容及其成果,即「人乘」1 、「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個不同層次佛法。2再者,以三乘的修行目標內容為例,可見不同的目標亦同時訂定了不同的價值觀

  1) 人乘――佛陀為那些盼望今生來世都得人間幸福快樂眾生說了「人乘」的教法,當中指出:眾生希望來世能生在人間,現在就應該持守五戒
  2) 天乘――為了那些希望來生得生天界享樂的眾生佛陀教這些眾生要奉行十善,是基本應遵守的行為;
  3) 聲聞乘――佛陀為了那些希望可以斷煩惱,並得解脫生死輪迴眾生開示了「聲聞乘」的教法,而「三學」、「八正道」、「四念住」等方法,就是這類眾生的基本修行
  4) 緣覺乘――為了那些善於觀察因緣,而又希望可以斷煩惱、脫生死眾生開示十二因緣法」;
  5) 菩薩乘――為了希望能自利利他,並與眾生同登彼岸、共證真常的眾生佛陀開示了四攝、六度法門

  從以上的五乘佛法可見,眾生要是希望得生人天界,就應該守五戒、行十善;或是希望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就應該勤修三學、觀察十二因緣等來斷煩惱。但是,我們這些凡夫眾生,往往都是「只畏果,不畏因」,而「臨時抱佛腳」,又不願好好老實修行,到了面對生死輪迴時又後悔莫及。

  我們修行老實

  怎樣的修行才算「老實」?還記得上課時,我有不少學生都自稱希望可以得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但是問他們有沒有「老實念佛」時,有的會告訴我:「師父我一念了一萬阿彌陀佛了!」或告訴我念了幾串念珠;有的卻說:「我最近比較忙!」其實,大家看了這些答案之後,都可以感覺得到這些人念佛不夠老實,是嗎?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將集中點放在念佛數目上面。其實念佛不但是要口念,還有意念,或是藉著咀巴念佛,進而提醒自己時時刻刻都憶佛、念佛,與阿彌陀佛建立起一種很綿密關係就如子女憶念父母父母憶念子女般。那麼,修行人就可以常常記起所念的佛、菩薩或所觀的凈土庄嚴、所嚮往的解脫境界等,因此持名念佛意義在於「憶佛」、「想佛」。而且,《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有指出:念佛應以心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而大勢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就是因為念佛心,而入無生忍。再者,在念佛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只念一個佛或菩薩的聖號而覺得沉悶,更會愈念愈快樂,並一念以解脫為我念佛目標,這樣的修行才算得上「老實」的修行

  在此,我希望分享一個「老實修行念佛」的故事,以此作為榜樣來增長我們修行願心

  宋代有一位黃打鐵,是潭州人。本來是一位軍人,後來以打鐵為生。在他得遇善知識教他求生極樂國土之後,他即以念佛修行常課。每當他打鐵時,每打一錘時,就念佛一聲,從來沒有間斷。直至一天,他預知時至,而且身體有什麼病痛,卻請鄰居為他下一首偈:「叮叮噹噹,久煉成剛;吾今念佛往生西方。」隨即便立在地上往生了!3

  就以上所引述的黃先生老實念佛之事跡可見,如果眾生願意老老實實的在修行路上一步一腳印哪有不能解脫、不能斷煩惱的呢!只是,如果我們將學佛修行看成都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些休閑節目,以上道場、誦經、禮懺為假日的閑暇活動的話,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可以說自己「解脫有分」了!

  為「離苦得樂」而修行

  最後,我希望提出一個給大家反思的問題――究竟我們是為了修行修行,還是為了「離苦得樂」而修行呢?縱觀古往今來的佛教界有很多協助大家修行的輔助工具,由佛陀時代已有的念珠,到現代才有的「念佛計數器」;或是在佛陀在世時提倡的「安般守意」4法門,到現代不同的靜坐班、靜修營等。當我們運用這些修行工具(如念佛計數器)時,我們是重視念佛的次數,還是重視與佛相應,得生凈土而離苦得樂呢?又或者,我們在參加一些修行班或靜修營時,我們是否覺得自己是佛弟子不去參加這次活動會不好意思呢?還是,大家以自己平日因外境紛擾而多生煩惱,因而覺得有自修的需要呢?我提出這些問題請大家反思,是因為我真切地覺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得人身,又得聞佛法,為何我們不好好為了自己幸福未來老實修行呢?我們不要再停留在「為了修行修行」的原地了!

  ----------

  1.乘:有車乘和運載的意思,這是譬喻佛法如車乘,能運載眾生到不同的目的地。

  2.太虛大師佛法的分為這為五個層次,又稱「五乘佛法」。

  3.雲棲袾宏,《往生論集》卷二。

  4.出自《安般守意經》,載於《大正藏》第十五冊,頁165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