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C 1107經與1108經敘述天帝釋不僅無有瞋恚,而且還能堅持忍辱行,著實難得稀有。

  1107經與1108經敘述天帝釋不僅無有瞋恚,而且還能堅持忍辱行,著實難得稀有

  1107經敘述有一夜叉長得十分醜陋難看。不知什麼原因,這個夜叉有一天趁帝釋不在忉利天的時機,竟鬼使神差地跑到天帝釋的寶座坐著,坐在上面還顯得十分得意。三十三天眾見到一個夜叉鬼竟跑到帝釋的寶座上撒野,自然都十分惱火。不過天眾們倒很斯文,並沒有上前將夜叉鬼揪下寶座,而是紛紛加以申責。可是光斥責效果並不明顯,只好將這件事及時向帝釋天稟報。天帝釋聽後,便親自前來查看。這位天帝釋見到夜叉鬼歪斜著身子躺在寶座之上,不僅沒有生氣,相反卻「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三稱名方而言:仁者!我是釋提桓因。」這個夜叉得很不好意思,只好「即復不現」。這里所敘述的是贊嘆天帝釋的不嗔恚。然而在本經中卻有一個細節值得記述:夜叉鬼長相關不好看,所謂「醜陋惡色」;而天眾們應該長得十分標緻,起碼比我們人類長得要好看些。可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當天眾們面對夜叉的無法無天顯得「極嗔恚」之時,美醜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即天眾們一旦惱怒時,便開始變得醜陋了;而夜叉面對天眾們的怒火,卻開始「漸漸端正」起來。與此相應的是天帝釋面對夜叉的非法之行,不僅不惱怒,相反對夜叉卻是恭敬有加。此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即原本顏貌變得端正起來的夜叉,面對著天帝釋的謙卑,卻顯得十分不自在,於是他便「隨漸醜陋」。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人在發怒的時候,可以說是人最醜陋的時候。心情愉快的人是不會生起嗔恨心的;而滿心歡喜的人,永遠與人和善的人才是天底下最美麗的人

  1108經敘述有兩個比丘鬧意見,佛陀知悉後以天帝釋之例而對他們實施教育。舍衛國的祇園精舍面積很大,僧房很多,故而在裡面居住的比丘也為數不少。比丘之間也會因某事而爭吵,既便是佛陀住世,也依然如此。有一天,「祇園中有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也就是一個比丘對另一比丘破口大罵,而被罵的比丘則默不作聲,看樣子好像在生悶氣。那個張口罵人的比丘大約是罵夠了,而且覺得罵了半天,被罵的比丘毫無反應,便覺得無趣,便向對方表示歉意,「其罵詈者,即便改悔懺謝於彼」。可是那個被罵的比丘卻拒不接受對方的懺悔。結果局面出現了尷尬與冷場,引來了眾多比丘從中勸解,弄得整個精舍吵吵鬧鬧,有點不太像話。

  佛陀具有天耳神通他在禪覺後,便來到大眾中間問明情況佛陀對那個拒不接受懺悔比丘說:「雲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懺?若人懺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我們允許而且可以容忍一個人犯錯誤,但是對那些犯了錯誤的卻不知悔改的人,卻是不可原諒的。如果一個人知錯能改,並且能及時向他人認錯,這便是個比丘,我們應當及時接受對方的懺悔,從而言歸重好。出家比丘都可謂是同參道友,對名聞利養應該比丘世俗看得更輕更淡,為什麼一定要弄得彼此好像有深仇大恨似的?根本沒必要。所以佛陀在第一時間,並沒有批評那個懺悔者,而是嚴厲斥責那個拒不接受他人懺悔者,主要原因是此舉並不利於僧團的和合,處理得不恰當,可能會引起新的諍吵。一個原本和合清凈寺院非要搞得上下雞犬不寧,有什麼好處可言?為了僧團和合大局,作為比丘,完全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即便是自己真的受到了什麼誤解委屈,也當修習忍辱波羅蜜。為什麼要這樣呢?佛陀舉了釋提桓因的事例:在過去世時,三十三天因為某事爭吵不休,釋提桓因作為忉利天主,既於他無害心,也不會去嗔恨其他人,常修忍辱行,而且也贊嘆行忍辱的人天帝釋尚能如此豁達大度,作為出家學道比丘不應該如此嗎?故而佛引釋提桓因之偈告誡大家說:「不求彼闕節,揚人之虛短,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自我反省與自我求短,這是難得的高貴品質。(10.13.)

THE END